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科幻世界杂志 1991 - 2000 十年全部文章
《科幻世界》杂志 1991 - 2000 十年全部文章
《科幻世界》杂志 1991 - 2000 十年全部文章,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历史老人的手已放在你的肩上
栏目特稿
作者谭楷
期数1996年第1期

  11月28日,由中国石油文联和《科幻世界》编辑部召开的王晋康科幻作品讨论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新松公寓会议厅隆重举行。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以及在京的科幻翻译家、科幻作家、评论家、科普编辑王逢振、王震宇、冷兆和、吴岩、星河、杨鹏、宋宜昌、裴晓庆、柳文扬、江渐离、白墨、苏学军、余蕾、韩建国、李东芳、杨平、罗洪斌、徐来、张晓楠等,出席了会议。

  《科技日报》总编张飙,《人民文学》副主编王扶,中央电视台记者骆汉诚,《人民日报》记者、作家刘虔,新华社记者、科幻作家韩松,《中国日报》记者杨毅、文佳,《北京青年报》记者常红,《北京科技报》记者阮帆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中国石油文联副秘书长刘雁军主持。本刊特聘副主编吴岩和副主编谭楷为会议的召开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与会者一致认为:石油战线为四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能源,也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南阳油田的高级工程师王晋康近年来发表了《天火》、《生命之歌》等10篇科幻小说,深受读者欢迎,中国石油文联和《科幻世界》编辑部不失时机地召开这次作品讨论会不仅对王晋康是鼓励和鞭策,也是对九十年代以来崭露头角的科幻新秀的鼓励与鞭策。大家对石油部、石油文联表示衷心感谢。

  《科技日报》总编张飙首先在发言中指出:繁荣科幻对民族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宋健主任两次强调“科幻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科技日报》欢迎2—3千字的短篇科幻小说,愿意为繁荣科幻呐喊助威,并希望下一次科幻讨论会在《科技日报》召开。

  《人民文学》副主编王扶深有感触地说:每次出席科幻讨论会都会看到新面孔,说明了科幻界不断涌现新人,非常可喜。王晋康作品的最大特色就是贴近现实。贴近现实,立足现实,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王晋康的成功,很值得借鉴。目前中国科幻的最大读者群是青少年,希望科幻要冲向“文学界”,冲向“科学界”以及新闻、美术等各个层面,寻求更大的读者群。她的几个“冲向”,赢得了热烈掌声。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震宇谈到科幻对激发想象力造就一代科学家的特殊功能。她说,发展科幻,是功德无量的事业。她认为,首先,王晋康的作品立意比较高,在他的作品中或明或暗地寄托着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忧思,他总是在为人类的生存危机示警,为人类有被自己制造出的东西吞噬的危险而惊呼。其次,王晋康的作品风格成熟,富于变化,跨度大。《天火》的沉郁苍凉,《美容陷阱》的调侃辛辣以及《魔鬼梦幻》中意识的双向流动,显示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其三,王晋康的作品语言冼炼,对文字的把握娴熟。文笔细腻圆润,亦真亦幻,浑然一体,是现实与未来的奇妙交织。比如《生命之歌》中的小元元,憨态可掬,真叫人感到他是真实的生命。他的作品,在谈未来时,又不时地针砭时弊,使人感到亲切。

  中国石油文联副秘书长、《地火》杂志副主编古耜认为:王晋康做了很有意义的工作。由于封建主义的禁锢,中国人的个性与想象力被束缚,科学知识贪乏。《西游记》、《镜花缘》有幻无科。科幻文学,在中国起步很晚,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他希望作者进一步在理性与艺术性的融化上下功夫,特别是在谈到具体知识时,要讲究叙述方式。

  中国科普作协科学文艺委员会委员、科普作家冷兆和以妙趣横生而又充满哲理的发言赢得阵阵喝彩。他说,在社会开放,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消极面:环境污染、心灵污染、荷尔蒙污染。有人说“人的一半是野兽”。在物欲横流之时,科幻使人冷静。王晋康作品有一种亮色,是冷峻苍凉的亮色。在情节安排上,王晋康充分运用《孙子兵法》,如:声东击西、笑里藏刀、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混水摸鱼、金蝉脱壳、上屋抽梯、反间计、美人计等,使每篇作品都留下闪光的兴奋点。如《科学狂人之死》中胡狼的消失,《天火》中的升华,《追杀》中两个人的对射。王晋康的语言是冷峻而准确的。一方面是严肃的科学定律,一方面是神奇的现实;一方面是高智力的思考,一方面是高热度的情爱。冷热交织,如吃铁板牛肉,滋滋有声,香味四溢,令人陶醉。“人流退潮后,落出了一块粗犷的岩石”(写胡狼),“靓女俊男与脓血枯骨的区别,仅仅是原子堆砌的外部形态不同。”从王晋康的作品可以清晰看到科幻作家所必具备的品质:

  1.个人经历丰富与经验积累的丰厚;

  2.要有科学根底,特别是了解最新科技动态;

  3.特殊的品质:超前意识,想象力,表达力;

  4.有成熟的人生哲学。

  目前,作者还没有超越,但完全具有超越的潜能。“跃上葱茏四百旋”,衷心希望王晋康更上一层楼。

  以写二战史长篇,并写过《祸匣子打开之后》等科幻长篇、短篇闻名于世的作家宋宜昌说,一个民族的文明兴起,依赖的是两点,一是理性之光,二是理想之光。有的民族曾以武力横扫大陆,最后很快由极盛到衰败。从古迦太基人到西班牙人的历史可以看见他们缺乏一种光芒。而中国,近一百多年来虽饱经挫折,受辱含垢,但源远流长的文化——闪耀着理性和理想之光的文化没有断流。所以,中国一但觉醒就了不起。科幻,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我表达的文学样式,已经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它既闪耀着理性即科学的光芒,又闪耀着理想的光芒。历史老人把手放在《科幻世界》的编辑肩上,也放在大家肩上。骑士需要马,斗士需要剑,教士需要经典。中国科幻作家举起两只火炬,去迎接新文化的滚滚涛声吧!

  著名翻译家王逢振建议,组织“长篇攻势”,在近期让一大批长篇科幻问世,造成“大气候”。

  刚刚从美国归来的青年科幻作家张劲松(石坚)亦响应王逢振的呼唤,表示要“进军长篇科幻”。

  星河、吴岩、韩建国等人在发言中认为,王晋康恢复了硬科幻传统,有现实的科学内涵,作品中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使命感。作者还相当注重作品的民族风格,写中国人和中国土地的事。

  李东芳、白墨、杨鹏、苏学军、裴晓庆等就科幻的理论建设和如何创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会议整整开了一天,既火爆热烈又颇有实效。大家一致认为:王晋康和北京、四川、江南的科幻作家群的崛起,标志着中国科幻的大潮涌动。让我们以丰硕成果来迎接中国科幻大繁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