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兼而得之?
作者
孙郁
期数
2002年12期
京派文人的声望,近来颇有些高涨,原因自然是他们颇有学识,且以自由心态对待人生,殊合今人的胃口。其实京派学人的治学理念和今人多有不同,有些知识,我们已难知晓了。比如钱玄同、刘半农的《文字学音篇》、《四声实验录》,明了者就并不太多,那根由也是过于专门,不被大家看重了。京派的走红,大抵因了包容的心态,以及不为时风所动的文化个性,在激进思潮平息的年月,京派确可以成为钟情自由者的话题了。
近来翻读周作人与刘半农的通信,以及刘半农的生平史料,忽觉得京派也并不那么冲淡肃穆,好像还颇见风骨。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后来均被视为落伍者,以其喜谈风月、古董,故有名士之称。但细读刘半农等人的遗文,好像也有着另外一面:也狂放、犀利、独步于文坛,并非都是士大夫的老气。《新青年》时期如此,三十年代亦有锋芒,不过被浓浓的书香气掩盖罢了。
刘半农是鲁迅、周作人的朋友,对周氏兄弟的看法均好,且有崇仰之心。一九二○年,他去欧洲留学,研究的是实验语音学,但归国后念念不忘文学创作,还译过许多西方的文艺理论文章。所以他既懂治学,又善艺术,可以说踩在两条船上。那时候,他在治学上推崇周作人,创作呢,却敬佩鲁迅。一九二七年,他与斯文赫定商议,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奖候选人,是颇有远见的。但鲁迅后来渐渐与其疏远,内心也增加了许多不快。刘半农后来成为周作人的挚友,在“苦雨斋”很有人缘。左翼文人对其渐生微词,而京派学人却对他厚爱有加,那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的。
一九三四年暑期,刘半农因赴西北调查方言而不幸染病逝世,鲁迅曾有一篇悼文,称“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什么因由呢,大约是“弄烂古文”、“做打油诗”。这些正是“苦雨斋”的文人们的情调。不过,细心说来,刘半农固然染有士大夫的某些雅趣,晚年亦不乏斗士的风采。如逝世前写的那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锐气就并不亚于《新青年》时期《复王敬轩书》,那样斗胆之言,是周作人这类文人,也难为之的。鲁迅大约未看到此篇文章,否则《忆刘半农君》会有另外的调子。人的心要想相通,确是大难的。
像刘半农这一类文人,后来所以引起鲁迅的反感,自然因为摆出名人的架子,或者说有点文化贵族气吧?五四初期,他是主张废除旧戏的,但到了三十年代,却为《梅兰芳歌曲谱》作序,已远离了当初的思想。周作人也由激进主义者,变成书斋里的学人。谈谈古书,弄弄字画,对旧物有着另外的态度。说起这种变化,刘半农的解释,颇可以代表“苦雨斋”团体的思想:
十年前,我是个在《新青年》上作文章反对旧剧的人。那时之所以反对,正因为旧剧在中国舞台上所占的地位太优越了,太独揽了,不给它一些打击,新派的白话剧,断没有机会可以钻出头来。到现在,新派的白话剧已渐渐的成为一种气候,而且有熊佛西先生等尽心竭力的研究着,将来的希望,的确很大,所以我们对于旧剧,已不必再取攻击的态度;非但不攻击,而且很希望它发达,很希望它能于把已往的优点保存着,把已往的缺陷弥补起来,渐渐地造成一种完全的戏剧。正如十年前,我们对于文言文也曾用全力攻击过,现在白话文已经成功了气候,我们非但不攻击文言文,而且有时候自己也要做一两篇玩玩。我们对文学艺术,只应取鉴赏的态度,不应取宗教的态度。宗教的信仰是有一无二的:崇拜了耶稣当然不能再向谟哈默德跪……
以鉴赏的态度看待人生,而非宗教的态度面对多元的生活,这大概是刘半农与周作人等人区别于左翼文人的重要地方。理解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苦雨斋”中的文人,何以喜欢民俗学、语音学、性心理学。这些学理化的东西,不仅增趣,而且益智,是很丰满的存在。在刘半农看来,中国的文化复兴,是离不开对这些多元存在的重新读解的。
刘半农以为,精神批判与学理建设,是可以兼而得之的。学问家大可不必顾此失彼,忘记了治学的要义。治学是什么?求知?自娱?明理?刘半农没有说,但细细观察,还是很带一点趣味主义的痕迹的。不过那趣味的建立,多以清算旧物始,所以刘半农、钱玄同诸人,一方面荡涤着昨日的尘土,另一方面以科学的态度梳理民间的文化遗存。这样的选择,与鲁迅有相近的一面,都是铲除非人性的学说,创立“人的文化”。不过分歧也显而易见。鲁迅的根柢在“立人”,直面人本的焦虑;到了刘半农那里,只是拓出一种可以宽容地鉴赏艺术与人生的文化环境,最终还是落脚于精神的常态。比如关于文言文,刘氏就以为可以和白话文处于互补的地位,不能偏废。他研究俗曲、民谣,也非一元论的态度,懂得用逻辑的方式,明辨曲直。钱玄同称他“绝不是纯任情感的人,他有很细致的科学头脑”。是看到了其精神特点的。
“五四”之后,文人分化成几股势力。陈独秀搞起政治,鲁迅走了“独战”的路,刘半农、周作人、钱玄同呢,却以西方的学说整理起了旧物。周作人看遍了各类野史札记,以古希腊哲人的目光和性心理学说,将古老的遗存梳理了一遍。刘半农则利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重新打量汉字的声调。陈独秀、鲁迅成了精神界的战士,周作人、刘半农等则成了学界孤苦的跋涉者。几十年过去,重翻那个时代文人的著作,就有着复杂的感受。简单的类比他们,终算浅薄。像陈独秀与刘半农,哪一个不重要呢?由战士而学者,或由学者而战士,那是文化生态的一种演变。其实这些人物的身上,直到最后,战士气与学者气,还是多少有些交融的。只是或浓或淡罢了。
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的变化,与谋生之道多少有些关联。他们在大学授课,自然要埋在书海,以整理旧学为要务。不必像陈独秀、鲁迅那样滚在前沿,也成不了振臂一呼的英雄。左翼文人,后以“落伍”讥之,其实乃泛道德思路所致。我们看刘半农死前抨击国人的迷信、非科学的文字,不也感到建立现代人文理性的急迫?思想革命倘没有严密的学理做支撑,没有学院派和独立思考者的精神为后援,那结果只能是“文革”式的痉挛,钱玄同、刘半农式的学人后来在学界的中断,是文化失调的一个悲剧。
“苦雨斋”里的文人们,敏于“疑”而疏于“信”,以鉴赏的态度看待社会,没有左翼文人的狂热,是受到了一些史学家的批评的。但刘半农也好,周作人也好,以怀疑的目光理解现实,也呈现了与左翼文人不同的品味。虽然那里也有士大夫气,谈天说地的时候也不免有点自恋,可精神气质,也非没有亮色。至少那种远离宗教的态度,殊为可取。对比一下同时代的钱杏邨、成仿吾式的文人,是可看出差异的。不轻于“信”是好的,但对血与火中的求索者的悲壮无动于衷,也露出了“苦雨斋”文人的有限性,一味的怀疑,倘连涉足社会变革的勇气也没有,至少与鲁迅这样的人比,他们也少了些什么。鲁迅说刘半农浅,周作人“昏”,且不知外事,也并非过激之言。不过,细想一下,让大学教授谙熟尘世,向来不易。这正如使惯刀的人忽地用枪,终有些别扭。而像鲁迅那样学术也来得,创作也精通,且又洞悉社会的通人,确不多见的。
刘半农的文章很有文采,虽远不及周氏兄弟老到透彻,精神色调亦显简单,可趣味与学识,还流露其间,读之如饮清酒,有淡淡的醇香。半农的趣味儿,常常是自我的,说其带有旧文人气,也不算为过。周作人谈文史掌故,能究天人之际,回溯到文化的源头,讲西方则能领会古希腊学说,言东方时对儒道释则别有心解。半农不行,他的格调、境界都有点平,没有周氏那样深情远致。鲁迅以为其平淡,都没有说错。如那篇写钱玄同的短文,就能看出他的特点,小品文的品位,算是中下吧:
余与玄同相识于民国六年,缔交至今仅十七年耳,而每见必打闹,每打电话必打闹,每写信必打闹,甚至作为文章亦打闹,虽总角时同窗共砚之友,无此顽皮也。交友至此,信是人生一乐。玄同昔常至余家,近乃不常至。所以然者,其初由于余家蓄一狗,玄同怕狗,故望而却走耳。今狗已不蓄,而玄同仍不来,狗之余威,固足吓玄同于五里之外也。
这样的文章很有风趣,本真的地方亦很多。他所以喜欢玩些类似的笔墨,以其多见性情,未被外物所累。在《半农杂文》自序里,他解释说:
还有一点应当说明,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是随着时代变迁的,所以梁任公以为今日之我,可与昔日之我挑战。但所谓变迁,是说一个人受到了时代的影响所发生的自然变化,并不是说抹杀了自己专门去追逐时代。当然,时代所走的路径亦许完全是不错的。但时代中既容留得一个我在,则我性虽与时代性稍有出入,亦也不妨保留,借以集成时代之伟大。否则,要是有人指鹿为马,我也从而称之为马;或者是,像从前八股时代一样,张先生写一句“圣天子高高在上”,李先生就接着写一句“小百姓低低在下”,这就是把所有的个人完全杀死了,时代之有无,也就成了疑问了。
这里的自白,与周作人的观点如出一辙,或说“苦雨斋”的信条,也是对的。在要求思想齐一的时代,“苦雨斋”里却唱出了别样的歌调。可惜这歌调还过于单一,有时还不免老气,未能形成大的气象。后人很少醉情于这一流派,也不是没有原因。中国的自由文人在纷乱的时代,总是脆弱的。
评价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人,一直存在着一种困难。革命家与学人的价值立场,往往不能吻合。其实这是中国社会变革两种思路的冲突:是先致力于社会结构的变革呢,还是精神的重塑?左翼文人认可于前者,自由学者则首肯于后者。彼此间的评价,多少受到了视角的限制。我们现在翻看各类的史论和著作,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对那一段丰富的历史,抽象得过于干瘪,以致人性的多样性,被格式化了。中国现代以来,文人的社会解放使命与其自我意识中的自由理念,一直处于冲突的状态。投身于社会变革者,惟有鲁迅还留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左翼文人有许多走了偏锋,失之简单;而周作人、刘半农等人为了“自己的园地”又与大众隔膜起来。这种隔膜,使他们的自我也得以保存下来,未得以盲从。这是一个悖论。研究左翼文化也好,自由文人也好,倘看不到彼此的有限性,以及二者的难以得兼,或许会因偏爱而遗失些什么的。现代中国文化的悲剧,或许就隐含在这种难能得兼里的。
二〇〇二年六月十八日于鲁迅博物馆
兼而得之?
陈寅恪的“集唐诗”
刘旦宅和他的红楼梦画册
“世俗化”与感伤主义
后现代景观下的“速度”
“人性的见证”
从“人的革命”开始
编辑与作家的关系
哲人·痴人
附:对同一父亲的两个看法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