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十一月五日的脱口秀
栏目短长书
作者书玉
期数2003年02期
  十一月五日是个星期二,那天是美国的中期大选的日子。
  布什政府上台颇费了一番劲,上台以后也是内忧外扰,"九一一"浓烟刚刚散去,伊拉克战火又要升起。国内,经济情况一直在低谷徘徊,国外,世界各地对美国的态度已由同情转为不满。这一点,从美国的近邻和多年的同盟加拿大就可以看出。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十月间说了几句颇引起争议的话,他说:"我们某些强国应该反思反思了。富裕和权力引起了世界的不平衡。这些强国不应动辄滥用权力。"
  因为那天我从大学回来得早,正是我平时喜欢的"奥普拉秀"的时间,就打开了电视。在厨房里给自己泡茶的功夫,听到在介绍今天的题目是"世界是如何看待我们(美国)"。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急忙从厨房里跑出来,不敢想像这么一个流行节目会挑选这样一个有挑战性的题目,而且似乎还很有检讨自己的意味。美国人一般可不这么做。
  提及美国的流行文化,"奥普拉秀"大概是不能忽略的话题。这个以芝加哥的ABC为据点的黄金时间对话节目(脱口秀),除了拥有每周二千一百万的美国观众外,还在世界上其他一百零五个国家建立了其福音网络。这个节目的女主持人奥普拉·温芙利是当今美国电视文化、大众传媒业的"大腕",她的几近左右逢源的成功,也可以说是当今美国社会充分发展的商业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一说大众文化,有教养者通常是嗤之以鼻,似乎流行与质量是水火不相容的。大众文化其实也有层次高低之分,像午夜时间的杰瑞·斯普林格的谈话节目就是臭名昭著的专门媚俗的一例。在斯普林格的秀场上,被邀的来宾常常是仇人相见,大打出手,人类关系中可能想像的丑陋和卑鄙都被斯普林格煽动勾引出来。而奥普拉应该说是走高的路线,她的节目从选题到制作都是精品,大众文化做到这种水平,其实真是无可厚非。
  就用十一月五日这个节目来说明吧。
  众所周知,"九一一"对一向骄傲自信也无知自大的美国人其实是个谜。记得事件发生之后,在CNN和其他美国电视节目上,经常有受访的美国人一脸愤怒与无辜地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恨我们?"你可以看出来,这种受害者的愤怒不是装出来的。他们是真的毫无线索。最有意思的是CNN等大台还组织了一些"座谈会"一类的讨论节目,其中有几位颇有名的政客和知名人士竟然如此解释:"因为他们嫉妒我们--嫉妒我们的富有,嫉妒我们的民主和自由的生活方式。"我看了之后心说这是哪儿对哪儿啊。百姓的不解和政客的解释从不同侧面说明了聪明的美国人其实在看待自我和了解世界的问题上是多么无知甚至愚蠢。
  当时也有一些学院知识分子试图提醒美国民众,比如有从事中东研究的教授撰书撰文讲解中东的历史、宗教和现状,以及美国和西方其他一些强国在其中起的反面作用和消极影响。但就我看到的,这些学院派的作用和收效并不很大,尤其在普通民众中。一者知识精英早就脱离大众市场,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文章做法与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格格不入;二者在知识的传播渠道上也是凝滞不通。这些精英们的大多数研究只有那些跟他们一样专门做学问的少数精英才读,而且传播、讨论也往往局限在这些少数人的圈子中。记得"九一一"后,我所在的大学的人文学院也组织了一个讲座,其用意是普及一下中东伊斯兰教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请了几位中东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的介绍和分析无疑非常专业,很准确也很深刻。不过据我观察,当晚到场的二百来人的大部分还是同类,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虽然主持者特意选了市中心的一个会议中心作讲堂。大众呢?大概都守在家中看电视,读报纸,受大众传媒的"毒害"。
  这样不是说,精英研究没有价值,我相信每一个文化圈子都有自己存在的方式和理由。但是反过来说,大众文化的"提高"也就因此更为必要。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奥普拉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大众文化实际上也像王朔在某处谈到的,那真是一股可怕的力量。但是,其能量和潜在性也是可观的。能够调动引导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力量而不是为它左右,这正是高人一筹之处。
  十一月五日的"世界是如何看待我们(美国)"虽然没有太直接与"九一一"事件或美伊紧张局势联系,但无疑这正是奥普拉选择的一个大背景。事实上,如果说"九一一"之后世界还一致同情受难的美国,那么一年以后世界各地对美国的态度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尤其布什政府面对世界各地的反战呼声置若罔闻,引起很多人对美国这一超级霸权的不满。因为美国政府这种强硬的对外政策与其相对尊重民主人权的对内政策是很有所不同的,大部分的美国民众未必体会到其政府飞扬跋扈的一面,所以还傻乎乎真的以为政府只是在反恐,在保护他们。另外,很多美国人的确认为自己的国家最了不起,所以对世界其他地区鲜有兴趣和了解。奥普拉随便问了几个美国人简单的世界地理问题,比如一些小国家的地理位置,他们都回答不上来。所以,奥普拉当天在节目中提出的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是,我们美国人对身外的世界究竟了解多少?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并不喜欢我们?
  这个节目不仅题目选得有水平,现实意义极强,而且制作角度和方法也很让人心服口服。针对美国人务实但对自己又了解不够的特点,奥普拉的切入角度不像其他节目那样让美国人自己讨论他们的问题在哪儿,而是引领他们看看世界上其他人的观点和角度。工作组邀请CNN遍布世界的联络员进行实地采访,共同制作了这个节目。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移动的镜头录下了那些在街头巷尾走过的百姓们朴实无忌的对美国的看法。比如在巴黎的一家露天咖啡馆,三位中年法国女人就提到,在六七十年代,在相对保守的欧洲,美国曾经是新的生活方式的代表,欧洲人真的很喜欢美国文化的积极和开放的一面。但是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的"惟我独尊"的自大态度日益明显,尤其是美国人那种骄傲却无知的态度使一向崇尚文化的欧洲人颇为反感。"他们除了美国以外,别的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某种意义上,美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上的强横态度是与这种美国文化有关系的。当然,这些受访者也大多承认美国民众与美国政府的区别,认为前者还是无恶意的,即使有时有些无知。"奥普拉秀"现场上还邀请了一位CNN资深记者根据她自身的经验交代一些背景知识并加入一些评论,非常点题而且有说服力。可以看出,这些发生在现场不加修饰的直率的评论给在座的美国人一个很大的震惊。从参加者那些震惊后一时有点反应不过来的表情上看,他们的确被"触及灵魂"了。
  节目的结尾,参加的观众都得到一份小礼品,这次是一个制作精美的地球仪。当然可以断定赞助的厂家借这个机会推销了他们的产品,不过普通的美国百姓因此而得到一个自我教育的机会,也算是两全其美吧。
  "奥普拉秀"说明流行文化也是可以有精神和使命感的。从一九九四年开始,"奥普拉秀"就以"提高,启蒙,励志和娱乐"为目标,而最近又提出"利用电视来改变人们的生活,让观众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视点,并把快乐和充实感带给每家每户"。"奥普拉秀"的一大特色是它的"传道解惑"常常是融化在对日常生活的欣赏和享受之中。与精英们把形而上与形而下相隔离,并往往排斥形而下的日常生活不同,奥普拉善于把一切精神的东西形诸于日常的生命和感受中,或说把饮食男女与人类精神联系起来。她的谈话题目是多种多样的,有讨论家居布置,介绍最新时尚,也有讨论家庭关系,生儿育女,钱财料理,还有专门探讨女性的精神生活和自我成长的。可以说,奥普拉很少作茧自缚,相反,她睁大眼睛,身边的任何人与事都可以唤起她的灵感。她的题目也就像生活一样兼容并包,不分高低贵贱。也许正是这种丰富性和兼容性,使"奥普拉秀"吸引了这么多忠实的观众,所以一旦奥普拉真的传起道来,像十一月五日的节目,他们也喜欢听,并真的听了进去。
  不过归根结底,"奥普拉秀"的灵魂就是奥普拉这个人。奥普拉由衷相信她自己所说的,并且有改善世界所需的实干精神。由于她的游说坚持,一九九三年美国通过了法规,建立了全国性的虐待儿童罪犯的数据库。在她的带头下,为妇女儿童提供帮助的"奥普拉天使网络(Oprah Angel Network)"通过观众和名人的捐款,做了很多有益于社会并培养社会公德的事情。比如每周为那些为改善他人生活而贡献自己生命的人颁发十万元大奖,还有在许多贫困地区包括中国资助建设学校。奥普拉本人似乎也非常能欣赏和感激生活赋予她的每一份礼物、每一个机会和每一片感情。她的节目总是真诚而有感染力。拿她的读书俱乐部来说,在一九九九年接受美国全国图书基金会为她颁发的该会五十周年金奖时,她说是因为书籍曾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她的生活,她才希望借读书俱乐部让美国人重新培养读书的习惯。“我尊重、敬佩和羡慕那些作者。”“在少年时代,正是因为读了《我知道笼中鸟为什么歌唱》这本小说,我才有力量逃脱贫困,逃脱生为黑人的陷阱,逃脱南方,逃脱强暴和无知。”每次奥普拉介绍一本书,你可以看出,她是真的喜欢那本书,从中得到了灵感和力量,所以她迫不及待地要推荐给大家。这就与那些不着边际的炒作广告或是以“智”取胜的专家评论有了不同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虽然我们喜欢抨击美国人美国文化的种种弊端,但另一方面,“奥普拉秀”也又一次证明美国人和美国文化的多样化和自身的生命力。有奥普拉这样的人和“奥普拉秀”这样的节目存在,我想这就足以证明美国人和美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实干,乐观,积极向上,有反省的智慧和力量,并不断向自我进行挑战。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