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回眸七十年
作者
费孝通
期数
2003年05期
我二十岁进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社会学时,不懂社会学是讲些什么的,说实在的,现在还是说不清楚。回头想想倒是司马迁的古训很能说明问题,即察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指出了汉朝之前作为一个读书人应努力的一个方向,这句话里其实也包括社会学在内。天人之际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包括人在内,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包括自己在内。只要人和客观世界存在,人和自然就要发生关系,我们要研究人,也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麻烦就出在这里,人如何了解自己。
为了生活的需要,人利用自然世界造了一个为自己服务的世界,我们称之为人文世界的世界。人们从早到晚,每一天都要通过人文世界来经营自己的生活。人并不直接和自然打交道,而要通过一层人工的世界。人的衣食住行等各项生活都是在一个人造的世界中进行的。
我们要去了解人文世界,研究人造的为自己的服务的东西。这项工作还刚刚在开始,要想办法研究这个人文世界,人要用自己的本领,从自然中超脱出来,研究人、研究自然、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人造的人文世界,一层一层的认识,以求得“自觉”,这正是人与动物不同之处。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回头去认识自然和人文世界。
从我进入社会学这一行研究这个“天人之际”,已有七十二年了。我从燕大毕业后,吴文藻老师让我去清华,在史禄国老师指导下学习人类学,了解人是怎么样生活的?人的群体生活是怎样发生的?在燕大时,吴文藻老师把人类学方法引进了社会学,从美国芝加哥大学请来了派克教授,从英国伦敦大学请来了布朗教授,从此奠定了吴文藻先生的思想基础,让社会学与人类学打成了一片。那时我只有二十多岁,进入社会学时,学会了实地调查,像人类学者那样去看人的生活,学习人们的生活是具体的社会学的内容。
我们要搞清楚社会学是什么和学习怎么样做这门学术,也就是了解这个学科的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我把它们简单的概括为:对象是人文世界、社会关系,方法是实地研究的人类学方法。
社会学发展到现在还存在一个真正的科学方法问题。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用具和人的感情及认识,所以用人文世界里的工具去认识人文世界是不容易的,也就是说人要自己研究这个既有生命又有生活的人的自己,并且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身的所作所为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有着感情和价值观念的东西,研究这些东西还要以“之际”即关系为出发点,首先是人和人的关系。从个人要研究到群体,因为人都在群体中生活,从小群扩大到大群,今天又进入了全球化时代,问题就更多了。所以我说这种研究只能说是刚刚开始。
要研究这些复杂的问题,要跟上这个变化的时代,我感到自己的知识太不够了。三年前我决定“补课”,从社会学基础学起,我找来了派克老师编著的社会学导论和他的传记,研究他的经历,了解他的学术思想的发展,看他如何成为一个社会学家的,我写了《补课札记》,此文编在三联书店出版的《师承·补课·治学》一书中,已经出版发行。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说明派克是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年代,他还没有看到日本投降。他的文章还在写作过程中,但人生苦短,他没有能把话说完,他要说的正是人要认识自己,如何做到人能看人。
一切知识是从人的接触中得来的,在天天和人的接触之中出知识,但人往往不会自己跳出来看自己。人与人接触相互交换思想感情,首先是靠语言,但光靠语言不够,有很多一言难尽的东西。派克老师是想从这里深入下去的,但时间不够了,这就是作为生物个人的限制。
我就没想到自己会活这么久,文化大革命时人已不算人,当时的人出现两面性,一面是真的自己,另一面是给别人看的自己,也就是应付这个世界的自己,学社会学的人要懂得这个道理,什么样才算一个真正的人,怎样才能做到一个真正的人?我认为派克老师没能完成他对社会学的心愿,所以美国在二次大战时的社会学在他看来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学。
现在这个问题更严重了,人与人的关系面更广了,从亲属到邻里再到熟人,区分自己人和非自己人已不够了。今后全世界要变成一个更大和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如何去认识它?所以做学问很苦,我们找到了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要去解决,要寻求科学的方法,只认识自己还不够,还要去认识人自己所处的世界。譬如说恐怖主义问题,人生活中不会没有恐怖,但恐怖主义哪里来的,怎么产生的,怎么消除?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社会学的问题,所以说社会学的内容广得很。我们只能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先有一个轮廓,有点认识,逐步地去扩展。
我们首先要搞好中国的社会学。其实我很怕见社会学,早年因为搞社会学,很多人被打成了右派,尝到了做人被孤立在群体之外的滋味,对一个社会学者有这种亲自经历和体会,有机会参与观察,也是一种难得的机会。我本人还算是个幸运者,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我的右派问题算是已经改正,那时我已七十岁了。中央委托胡乔木同志来找我重建社会学,我心里真是想不能再搞了,所以开始没有答应,但乔木同志坚持要我做,我想这意外拾回来的生命,破釜沉舟,能再活上十年,争取再做点事吧。没想到现在还多活了不少年,看来还可以活些年,再做点事。
我们人的社会文化是有生物基础的,生物是有生有死的,但同一社会里的人的生与死却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文化可以离开生物基础而传下去,群体文化的存亡不决定于个人的生死,而在于可以传续的基础。中国有十几亿人当然不会同时死掉,它的文化是不朽的,而且可以有深厚的积累和传承,有子子孙孙不断在承继着,对于好的文化还可以吸收和扩大,这就是我几十年来的体会。
自我七十岁获得第二次学术生命以来,做了几件事情,最重要就是重建社会学,不能说是恢复旧的社会学,当时虽则从外国引进了一些,但已提倡中国化、本土化,要植根于中国自己的土壤中。这方面我们老一代学者的确做了不少工作。他们联系中国实际,以实地调查为主要方法,到中国人自己的生活中去认识自己。可惜的是由于多方面的历史原因,这些工作中断了。二十七年后才得以重建,重建后的二十年来,我们重新搭起戏台,培养了一个队伍,大家正在各显身手。他们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进程中,做了不少调查研究工作,积累了不少材料。但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还尚未成熟,社会学的许多重要概念也没有建立起来。现在需要大家一起发奋努力,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希望大家深入进去认识和总结。重要的是要思考,动脑筋想问题,看实际生活,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这一代人基础打的不够,没有能把学科建成,非常抱歉。当然外国也一样,西方的社会学也存在很多问题。从“九一一”事件就暴露出这方面的问题研究太少了,大家都在问为什么会是这样,今后会怎么样,现在还没有科学论据的答案来答复这方面的问题。
不过我认为中国人的经验和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传统,经过再创造可能供全人类所用。我们社会学人类学学者也应该在这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二年十一月三日
回眸七十年
西方经济理论的坐标
书痴
“我们不是一个人类”
时代的课题
公共治理的视界
不贤识小
纪德和他的《刚果之行》
学风的批判疗法
爱是一门艺术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