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来燕榭书跋
栏目书林一枝
作者黄裳
期数2003年09期

四家藏墨图录

  前日偶过书肆,见此《四家藏墨图录》系近时所印,颇精好。纸用暗花笺,系特制以印瓷谱者。所印未必甚多,此册印识上有墨书“似”字,不知为第几册也。遐翁藏墨颇精,此四家所收大抵皆解放后得之京师厂市者。余亦尝数过之,买得若干,然无一明墨,只供临池之用而已。得此一册玩之,亦可少知其中妙绪。暑热不堪,凭几阅此,繁琐俱悉,亦人生乐事也。丁酉六月廿五日,蝉噪声中记。黄裳。
  四家所藏自以子高为第一。非徒所藏至精,考订亦详确,于鉴赏家中不可多得也。遐庵只寻常收藏者,老所考多疏阔,润生市气太重,四家品评,大致如此。
  近来以颇得旧墨之故,亦多留意此事。得与周绍良先生通讯请教。今得其来书,告以京中藏墨种种。叶遐老之墨已全归故宫,尹润生所藏亦然。张老明墨全去,清墨尚存二三千笏,只张子高所藏尚保存未失。又昔京中藏墨家取径各不同。张伯所收以诸家市品及套墨琴墨古币墨为主;张子高则以名家名人之可考者为主;绍良则以纪元干支为主;珏良则以婺源詹氏制墨为主。又言京中墨价远较海上为廉,汪近圣制不过五六元,若十元则巨挺或超顶烟矣。又康乾诸墨如胡星聚吴天章辈尚不少,廉者不过十余元耳。凡此皆是墨史,因为琐琐记之于此,以存一时故事。乙巳七月廿六日下午,用王一品旧制冬紫毫、汪近圣“和州太守圭璧光”及汪氏为蔡友石制“濠上延绿亭吟诗墨”书。颇觉笔砚精良之乐也。濡暑月余,昨始新凉,中秋风味甚浓。黄裳记。
  庚申小满,此册历劫归来。四家中叶张张三氏皆下世,尹润生不知尚在否。此册遂成名物矣。可胜叹息。黄裳记。
  公瑜明清之交墨人,所制究在何时,不易断定。此录所藏皆明墨,而尹润生以公瑜两种归之,张老颇不以为然,今日访之闲话,偶然道及。昨于市上得公瑜尊胜幢小挺,背面楷书铭云“真实斋程公瑜按易水法墨”,只去三金,老以为大廉。偶然拾得,遂为箧中最旧之品,记之。丙午三月初八日。
  此墨自佳,马图极妙,明人小品之精,往往类此。(潘嘉客九玄三极墨)
  此墨甚佳。明人制墨,绝无市气。即名款亦然。书法更雅饬绝伦,往往类此。(汪勋父苏家有墨)
  胡开文乾隆中曾仿此式制药墨,极精。有大小二式,俱漱金,顶书药墨二字,天膏下题“徽州胡开文仿古法制”双行。老来斋中观墨,见之极致叹赏。箧中有小挺者二丸,即以其一辍赠之。丙午四月。(叶玄卿天膏墨)
  近老南来,周绍良君作介,今日往访于香山路寓庐,快谈移晷。张老宁波人,年已八十二,健甚。出示中国新闻社为摄玩墨照片及藏墨名品照片,归寓更读此册,记之。渠言此册托钱君匋印于沪上,颇不满意云。丙午三月初八。
  明人制墨虽小品亦极工致,雅韵欲流。清墨之工者或逾明制,然气息判然不同矣。藏书家辨明清刊本亦凭气息而定,瓷器款识亦同此理,凡事皆然。特以明墨太少,无从比较,遂人少知此理乎。(汪鸿渐青麟髓墨)
  四家藏墨图录,玻璃板印本,有“张子高叶玉父张伯尹润生四家藏墨图录之印”,白文长印,上有墨书“似”字,是印本计册数标记,终不知共印几册。前有叶恭绰序。每家藏墨有目录。张子高为石顽墨艳之室,张伯为千笏居,尹润生为意竹簃。每墨后有自撰解说。

唐女郎鱼玄机诗

  今冬宝礼堂藏书归公,自海道运归。入京之先,徐伯郊氏招余往观。匆匆得见宋本三十许种,皆精绝。此册亦在,已裱成册叶矣。云烟过眼,未能忘情。今乃无意中获此影本,抚印精绝,与原迹不累毫黍,观之忘倦。漫书卷尾。辛卯岁暮,黄裳。
  今晨石麒来,以嘉靖刻会嵇三赋一册见售。会此本留案头,即以示之。渠曰,曾于某故家见片玉词一部,结体与此正同,亦是书棚本。请为余踪迹之,而以不易谐价对。聊记于此。天壤间奇书正多,安得一一见之乎。辛卯腊月十四日。
  壬辰正月初四夜,坐雨读此。一月前曾睹真迹,今有此本,虎贲中郎,可慰素心矣。漫书。
  此为建德周氏所制。此笺犹是荛翁原椟拓出。余得之周今觉家散出群书中。后沦盗手十年,昨忽归来,展卷惊喜,恍如梦寐。叔弢先生近以所印屈原赋注见赐,此册恐自庄严堪中亦无之矣。是可珍重,不徒以故剑之情,依依不忍去也。癸亥冬至前日。
  唐女郎鱼玄机诗,秋浦周叔弢珂板影印本。阔大精印。为是书在袁克文家时弢翁假得印本。首有黄寿凤书首,余集作鱼玄机小景。陈文述跋,袁克文五跋,曹贞秀、王铁夫、李福、吴嘉泰、瞿中溶、戴延升、孙延、顾莼、董四华、袁廷梼、徐云路、黄丕烈三跋、夏文焘、归懋仪、韵香、潘奕隽、释达真、石韫玉、潘遵祁、徐渭仁、盛昱、刘妍题词或跋。

蔓堂集

  今日晨起,秋阳甚丽,海上最佳天气也。偶过旧肆,于徐贾绍樵许买得清初刻和尚集四种,皆罕见佳本也。皆南陵徐氏故物。余近收旧本诗余百许册,无乾隆以后物,亦积馀旧藏。余历岁所得,不下数十百种,因叹积学斋中,信多秘册。迄今十余年,遗芬残馥,犹未尽也。积馀所收书,庞杂无序,以言宋元旧椠,固限于力,无甚名品,然生当鼎午之际,故家之书,流散最钜,乃从容而收,清刻秘本,所积乃充栋宇,凡此皆大可重。此本尚是原装,有黄梅寺本记,传世恐不更有第二本,当重装藏之。乙未九秋。
  己酉中秋后一日重展阅。数年未理此册,银鱼已啮断丝线,伤及护叶,不再收捡,将化为乌有矣。
  宜兴善权百愚净斯,南阳桐柏谷氏子。卒于康熙四年,年五十六。方拱乾为撰塔铭。有语录,陈其年撰序。玉林琇据善权而有之,时师已寂,弟子寒松智操继席。为玉林凌逼以去。后玉林之徒白松丰继主善权,为争陈祠,寺焚死,为清初僧诤一大案。详见新会陈氏书。此册罕传,且有此段故实,亦可重已。甲辰腊月十二日,黄裳记。
  百愚禅师蔓堂集四卷,嗣法门人智朴编,桐城方拱乾甦庵阅。康熙刻,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前有康熙甲辰嘉平既望甦庵老学人方拱乾书于广陵之随园序。收藏有“黄梅寺记”(朱方)、“积学斋徐乃昌藏书”(朱长)。

藕华园诗

  今日午后早出,访实君不遇。闻其姬人言,近来几日在文化部文管会坦白,前日且为伊兵拍案痛斥,苟不坦白,将索其头云云。无可坐谈,即出而之严阿毛许。夫妇方对坐愁叹,言将尽秤其书以交税款云。于案头捡得此本,掷五千元与之。又为-黠估拉去,强以荆川所评史汉及崇祯刻文山集售余,索五万金去。书市惨戚如是,殊可悯也,此册自是罕见本,非余过而袖归,必入还魂纸炉矣。壬辰二月初三日,黄裳记。
  藕华园诗二卷,乐清释德立鹤痒著。康熙刻,九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康熙十九年虞山帚庵居士钱朝鼎序,冷香兴渤序,康熙戊子朱昌绪序,目录。

爱日精庐藏书志

  此张金吾藏书志最初本,尚有得于谁何注语,其后重刊本即无之矣。别增序跋,增为十许册,反不如此之简明可喜也。刘燕庭旧藏,书签及护叶,皆手书也。得于嘉庆己卯,较两序所记庚辰,尚早一年。书名下间有小印,眉端亦有朱规一或两圈,李木斋云,单圈者刘亦有之,单圈者张书为方伯所得,钤小印者虽有之而板本不同也,验之故籍源流,此语或不尽妄。壬辰七夕后二日,撰白蛇传剧本竟,去北海观书后,漫游隆福寺旧肆,于抱经堂得此,同得尚有崇祯壬申刊治藁纪略之蓝印本,亦可喜也。漫志于此。壬辰秋黄裳识于王广福斜街旅寓。
  撰前跋竟,漫阅一过。乃知李椒微之言,实臆测之词也。为宋刊残本旧闻证误(实为明初活字)、宋刊残本东山词一卷皆有双朱圈,而燕廷方伯皆未尝见及,就余目验,二书皆未离虞山,实无由入刘氏之藏。更记此以彰余勇于题识之失。小燕更书。
  张月霄自撰言旧录云,二十四年己卯二月,从锡山得活字十万有奇,夏日排印爱日精庐藏书志四卷,受业师黄琴六先生序之。此本前有燕庭手书嘉庆己卯丁卯桥以此册见贻,其言正合。然琴六月霄二序俱属庚辰,不知何也。至道光六年丙戊七月,藏书尽为从子承涣取去矣。共十万四千卷,为偿债也,前后不过七年耳。丁酉闰中秋后一日更跋,黄裳。距初得此亦已五年矣。
  此册为袁寒云赠李少微者。少微木斋子,后从贼,遭诛死,遗书散佚。先是木斋遗书归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多秘册。少微死后书散,精本已不多。木斋藏书印亦归市估手。一时隆福寺所售书往往有木犀轩鉴藏印,印文真迹,而实非李氏书,皆估人后钤者。一时为所愚者不少,亦书林掌故也。此本罕见,世传张志亦为活字本而印在后,卷帙甚繁。此则最初印活字本,又有燕庭手迹,大可珍重。乙未正月初六日,携书赴苏重装、辄记数语于此。黄裳书于来燕榭中。
  张月霄藏书未为甚富。然亦时有佳绝之本。综计宋本十一,元本四十四,活字本九,明初本二十六,旧钞明钞以非目见,未之计。此中元板独多,必有明刻混杂其中。去岁于北京团城晤张葱玉,出示刘燕庭旧物十许种,皆明初刻宋元人集,知嘉荫鋎中善本必不较月霄为逊,惜无从见其目耳。乙未端阳前二日更书。
  爱日精庐藏书志四卷,昭文张金吾。嘉庆木活字本。九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前有嘉庆庚辰黄廷鉴序,张金吾序。目录,收藏有“半□楼藏”(朱长)、“燕庭藏书”(朱方)、“刘印喜海”(白方)、“燕庭”(白方)、“双莲花庵”(朱方)、“高氏校阅精钞善本印”(朱方)、“臣印克文”(朱方)、“上第二子”(朱方)。卷前刘燕庭手书一行云,“嘉庆己卯丁卯桥以此册见贻,藏书志之初本也”。袁克文手书双行。“癸亥七月题贻少微十兄鉴存,洹上袁克文时客海上。”钤“克文私印”白文方印。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