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单一性:生命活力的杀手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唐韧
期数
2003年09期
今年第四期《人与自然》的第一篇文章《走出低水平重复的误区——再论警惕森林的人工化》(以下简称《走出》),纠正了我的一种错误的乐观印象。
二十年前,我在长白山林区,林业局被当地人呼为“林大头”,有钱!上下班经过贮木场,直径比我高的大松木,用铁链绑在平板拖车上,隆隆驰过,似乎可以永无休止地运出去。可是采伐一线的工人们都知道:树就要伐光,很快将转为育林,就没钱挣了。不过在周围山上,人工林已在长大,一水儿大茶碗粗细的小红松齐刷刷的,直溜溜的,生机勃勃,地上落着厚厚的松针,坐下去软软乎乎。我以为这样优选的树种育的林,是林业局的希望,将来一定比天然林更多出好材,因为自然林有些树,老木把子们说,或者长歪了长弯了,或者爱长虫子,木质没法跟红松白松曲柳比。
但是《走出》的作者说,不是这么回事。这种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锐减,林下缺少自然林的灌草覆盖,腐殖层很薄,土壤肥力低,涵养水源能力差,林下难以分散的针叶层干燥易燃,单一纯林还会导致虫害的发生(天牛曾因此在“三北”地区使新植杨树防护林的约77%几乎毁于一旦)。而且,单纯人工林无法靠萌生繁殖,它们是一些“小老头林”!
原来森林生态的规律是:“单一性导致脆弱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
换一个角度看,那个单一性人工林的栽培,是以“人中心”为标准设计的。童话《小约翰》中,小约翰在两种菌类争论时从旁插话(“你们俩都是有毒的”)引起菌们惊呼:“你是人么?这是人话啊!”此语深得鲁迅赞赏:“从菌类的立场看起来,的确应该惊喊的。人类因为要吃它们,才首先注意于有毒或无毒,但在菌们自己,这却完全没有关系,完全不成问题。”(鲁迅《伪自由书·“人话”》)同样,人们要用木头做家具做梁柱,所以希望它直、硬、生长快。如果树会说出它的需要,大概不会这么“专门利人”吧。
《走出》还配有一张岳桦林的照片。记得我见到这种树林时。还以为是山风将白桦树吹成这样子的,山里人说,它就是这种树。岳桦长得东歪西扭,枝干弯曲,披头散发的,用“人类中心”的目光,绝对是“不成材”的树,与岳桦相互依存的小灌木牛皮杜鹃(“人中心”的科研对二者为何结伴而生目前没有兴趣),也未必是多么重要的中药。但这块地方就是上帝安排给它的,这里不能没有这两个物种!
人利用了森林资源,但森林归根结底不是作为人的生活资源而存在的,它的繁盛遵循它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人的需求。这就是自然的哲学信条。
“多样化导致稳定性”,对人与自然是一样的。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克林顿曾抨击美国的现行对外政策,大意说,美国不可以自己的政治选择为“样板”,不能强迫全世界都以“美国的目光”看待事情。批评的就是“美国中心论”。而其实全世界都统一到美国的目光是根本不可能的,那样的话,谁都可以认为自己有惩罚威胁到自己的国家的权限,有权为自己的利益日夜侦察别国军事机密,有权宣布和自己发生冲突的某个国家是“流氓国家”,有权绕开联合国做于自己有利的事,那就不要说稳定性,世界连一天的安宁也不会有。用美国方式“解放”全世界也是同样的“单一人工林”幻想。
因发现夸克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M.盖尔曼在他的《夸克与美洲豹》(湖南科技出版社二○○一年版)中讲过这样一件事:小时候,他曾问父亲:人类是否可以通过只使用一门世界语就能促进普遍的和平?父亲答复说,文艺复兴人物与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德国思想家赫德在两百年前提出,为保护语言多样性,有必要拯救将灭绝的拉脱维亚语与立陶宛语,这是两种非常古老而且与古代印欧语系很相近的语言。保护这些语言文化DNA的工作后来取得了成功。盖尔曼感叹说:“如今,拉脱维亚与立陶宛又一次成为独立国家,两百年前从灭绝的边缘拯救起来的那些语言,现在是他们的国语。”
他从语言又谈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称“世界各地的原住民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掌握的丰富民间知识”为“一个关于人类组织与思想方式各种可能性的信息宝库”。“试想一下,某些部落的巫师该掌握多么丰富的植物性能方面的知识啊!这些巫师有许多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哈佛大学的民族植物学家理查德·舒尔特施说,每死去这样一个巫师,就好比烧掉了一部文库。”
多样化无处不在!多样化丰富着人和自然生存的多种可能性。人类虽然比大自然有思想,能组成社会,能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但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在本体上都必然遵循“单一性导致脆弱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规律,中国人都看见的:计划经济的单一性思想破灭了,一元化文学理念瓦解了,单一化的办教育模式无法支撑下去……我们固然可以找到其他具体的理由解释,但是单一化作为破坏生态活力的杀手的规律,具有跨范畴的本体相似性,却是否认不了的。
因而,当人作为成功的征服者,为自己的思想、科学成果、政绩建树而自得的时候,想一想那个“小老头林”的噩运,真的很有必要。
单一性:生命活力的杀手
对个人幸福的追求
后“后现代”
道统与治统之间
股份制度考
字迹虽隐, 心迹昭然
从庄生蝶梦所想到的
向黑格尔多学习一点东西
汪曾祺的文革十年
做书人的胆量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