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读《我们仨》和《斐多》
作者段映虹
期数2003年12期
  最近先后读了杨绛先生的新书《我们仨》和她前几年译的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斐多》,读罢总觉得这两本书之间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对于杨绛先生而言,翻译《斐多》的意义也许还不仅仅在于“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斐多》描述的是苏格拉底就义当日,与门徒辩论灵魂不朽,然后从容不迫饮鸩赴死的情形。在书中,苏格拉底对门徒说“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投入全副心力去翻译这本关于灵魂不朽的书,大约也是杨绛先生本人关于生命归宿的叩问。这种追问,不是对于个体生命存在形式的执著,而是对超越生死界限的交流的渴望。《我们仨》记录了一个学者家庭日常生活的碎屑,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几十年来这个家庭与国家民族一起经历的起伏和磨难。掩卷之后,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无论风风雨雨,夫妻之间、父母与女儿之间始终如一的亲密和默契。书的结尾感人至深:“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杨绛先生所寻觅的归途,是否就是与另外两个灵魂相聚的地方?
  如果说翻译《斐多》是一次智性的探索,写作《我们仨》则是一次感情的涅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