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以恶致善还是以善致善?
作者陈嘉映
期数2004年06期
  读了今年第四期上盛洪的文章《在儒学中发现永久和平之道》,读完后还有一二困惑,写出来向作者讨教。
  这篇文章谈的是个无比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应当以恶致善还是以善致善。文章最基本的论证大概是:历史证明以恶不能致善,剩下的逻辑可能性就是儒学的“以善致善”。我的困惑是:以往的历史的确表明人类做了很多恶事,并没有最终致善,但以往的历史同样也表明,有人做了很多善事,同样没有最终致善,否则宋襄公和孟子怎么没给中国带来持久和平呢?盛洪的结论似乎是这样得出来的:他用历史事实来反驳他要反驳的主张即以恶致善,用理念的方式来辩护他赞成的主张,即以善致善。此一论证法,如今虽颇流行,未见得成立。
  我们通常用历史事实来证明西方的残暴,用孔孟的书来证明中国的仁义。的确,盛洪也举了几个中国史上“仁义之师”的实例。但这似乎不说明什么。盛洪大概不难在西方历史中也找出几个仁义的实例,更不难在中国历史中找到远为更多的残暴实例。用这种办法来比较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哪个比较仁义,我想很难有什么结论。历史中更触目的是残暴和欺骗,吉本的这个断言似乎更合乎我们读史的印象,无论读的是外国史还是中国史。
  盛洪最后指出,儒学并不全盘否定武力,评论说:“儒学的思维方法,不同于形式逻辑的非此即彼。”这个评论也让我十分困惑。难道西方思想家都是要么主张无限使用武力要么全盘否定武力?这样的非此即彼,似乎是盛洪本人断言的,而没有任何形式逻辑会这样主张。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