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心里的琴弦是怎样拨响的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刘亚丁
期数
2004年06期
语文教学实非小节,它事关民族的精神素质,所以不可小看。《读书》去年十期诸君的座谈,今年一期蔡可先生的《“语文”、“文学”宜分科》,为日益边缘化的文学在学校中吁请安身立命之地,殷切之情溢于言表。其实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开阔点,看看左邻右舍如何在中小学教文学,可以为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佐证。
近十来年说起俄罗斯的经济大家都会惋惜,说起俄罗斯民族却少有不称赞素质高的。对塑造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素质来说,大学前的文学教育、艺术教育功不可没。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毕生致力于具体的教育工作,他非常重视美育,认为,实行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使儿童分别在这些方面得到收获,而最根本的在于形成儿童统一的、丰满的精神世界。他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的心里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创作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苏联大学前的文学教育,似乎就是要拨响学生心里的这根诗的琴弦。苏联的基础教育一般是十一年制,从八年级起可以进中专,也可继续受基础教育。因此本文中使用的“中学”一词实际上相当于我国的中小学。他们的课程分为自然类:数学、物理、化学、自然、地理;社会类:语言、文学、历史、经济地理;还有思维、劳动等课程。语言课在讲俄语的地区就叫“俄语”。文学课叫“俄罗斯文学”或“祖国文学”,这门课的分量重得令人难以置信。
五十年代的“俄罗斯文学”课的教材搜罗丰富的文学作品,诱导学生大量读作品,在阅读、品评中来开启性灵,培养审美感知能力,雕琢和谐向善的心灵。一九五○年出版的七年级的《祖国文学》教材,六百三十七页,除了在刚好两页的引言中谈了点作家的阶级性、文学的教育性等大道理,全书都是作家的作品,附加必要的注释、思考题和个别名词术语解释。十九世纪文学部分:普希金,传记、《波里斯·戈都诺夫》片段、十六首诗;莱蒙托夫,两首诗、《童僧》、《塔曼》;果戈理,简略年谱、《钦差大臣》全剧;屠格涅夫,两个短篇;亚·奥斯特洛夫斯基,《自己人好算账》全剧;还有涅克拉索夫、谢德林、大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的作品。苏联文学部分有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杰米扬·别德内、吉洪诺夫、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特瓦尔多夫斯基、小托尔斯泰、法捷耶夫、伊萨科夫斯基、希巴乔夫、肖洛霍夫、西蒙诺夫以及另外四位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一九五三年出版的九年级下期的《俄罗斯文学》篇幅减少了,三百九十页,作家作品数量也少,但大作品更多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选了四章,涅克拉索夫的《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选了大半篇幅,还有《战争与和平》等大作品的章节、契诃夫的《樱桃园》全剧、丘特切夫和费特的诗等。在后一本书中,还有一些阅读作品的参考资料,比如在契诃夫的《樱桃园》后附有契氏谈该剧的三封信的片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我的生活和艺术》中的谈《樱桃园》的三页文字。这样的十年开下来,大致相当于咱们大学中文系开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两门课。
从高年级开始,除了读作品外,还要开“俄罗斯文学史”课。一九五三年版供九年级使用的《俄罗斯文学史》,四百三十一页,有三四十年代、别林斯基、赫尔岑、六十年代、冈察洛夫、亚·奥斯特洛夫斯基、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涅克拉索夫、七八十年代、谢德林、大托尔斯泰、契诃夫和九十年代等章。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的俄罗斯文学尽在此书之中,当然除了当时还在禁区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外。苏联解体后,中学的文学课依然是重头戏,二○○二年莫斯科大鸨鸟出版社出的《文学·高考辅导资料》包括很多俄罗斯重要作家,只是去掉了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法捷耶夫等,增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阿赫玛托娃、米·布尔加科夫和索尔仁尼琴等。我国作为学术著作或大学教材翻译的布洛茨基《俄国文学史》、科瓦廖夫《苏联文学史》、阿格诺索夫《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其实都是他们的中学教材。经过中学如此这般的文学强势诱导,利根之人加上勤于诵读,大半俄国文学便烂熟于心;钝根之人也不至于将文学先贤张冠李戴。更何况他们高年级还要开写作一类的课程。
北方邻居就这样开文学课,缺陷明摆在那里,讲来讲去全是他自己的东西。这样开文学课收益也是大大的,在心里诗的琴弦拨响,自然会吟唱动听的旋律。二○○二年一月三日我同高尔基文学院院长、作家谢尔盖·叶辛聊天:二十多年前学文学、当诗人曾是我国青年的理想,现在愿意读中文系的人已经很少了。你们高尔基文学院好招生吗?他回答说:在我们国家只是部分地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我们的民族是让人惊讶的非实用主义的民族。我可以乐观地说,俄罗斯的青年感到作家的职业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尽管作家可能很贫困——他是苦行僧,他是必将到来的新生活的编织者。(详见拙作:《风雨俄罗斯》,四川人民出版社二○○二年版)。二○○二年东正教历圣诞节时,我在圣彼得堡喀山大教堂里遇到个跟我讨酒钱的五十开外的男子,自称是建筑工人,他同我热烈地谈论起了米·布尔加科夫的小说。——落魄与高雅就这样奇异地混杂在一起。我曾见到,一位教数学的副教授用俄文大段大段地背诵《红楼梦》和《西游记》中的诗词。浏览《二十世纪俄罗斯作家传记辞典》会发现,马卡宁、索罗金、佩列文这些俄罗斯当红作家好多是理工科出身,率尔操觚靠的还不是中学垫下的文学底子。瞧瞧,美的种子已然挂果。
读者也许要问,苏联或俄罗斯的中学生哪有那么多时间来读文学作品?答案是:当初俄罗斯的中学生有幸免受“黑色七月”的煎熬。原来俄罗斯没有国家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由各大学自主命题考试,猜题押宝自然无从做起,学生不必陪老师玩应试教育那一套榨取脑浆和生命的游戏,自然乐得细嚼慢咽普希金、布尔加科夫们烹调的精神美食。请注意,我用了“当初”两个字。二○○三年九月二日出版的《结果》周刊上载有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长费利波夫的访谈录,他庄严宣布:已经开始逐步向国家统一的单一高考过渡,二○○六年秋季将实行新的中学课标。上帝保佑,但愿全国统考和新课标温柔点,不要卤莽扯断北国少男少女心里诗的琴弦!
心里的琴弦是怎样拨响的
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
辉煌的笔耕
以诗译诗 甘苦自知
什么是“参与”?
有关配猪的文化抢答
男性的觉醒:男性学
那些直截了当的话
“尼采悖论”
解读公刘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