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为中华词苑保存一代文献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何晓敏
期数
2005年03期
继朱彝尊《词综》、丁绍仪《清词综补》(原名《国朝词综补》)之后,另一部以“词综”为系列的大型词总集《当代词综》,最近出版。
此编精装四册,全编凡六卷,汇辑词作者三百余家,词作品三千余首。三百词家,包括王允皙、廖恩焘、沈轶刘、张伯驹、夏承焘、俞平伯、唐圭璋、龙榆生、詹安泰、丁宁、陈家庆、缪钺、吕贞白、宛敏灏、吴世昌、钱仲联、沈祖、万云骏、何之硕、吴则虞、黄墨谷、茅于美、张珍怀、王筱婧、怀霜等。港台地区及海外的赵尊岳、梁实秋、李祁、饶宗颐、琦君、罗慷烈、阚家、叶嘉莹等,作品也均采入编中。此外,若干长期退居乡里的无名词人,其佳作亦网罗在内。卷首附有夏敬观、徐行恭、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梁实秋、李祁、饶宗颐等人手迹,并有凡例及前言,卷末则有后记。编纂者首先正名,树立标准,设立体例,列述百年词之发展历史及未来展望,然后编排作品,其目标明确,体制完备,是一部极具文献价值的词总集。
至此,三部词总集——《词综》《清词综补》及《当代词综》,共同构成了由唐、宋至明、清,以至当代词作品的一个完整系列。按照凡例所说,此编之以“当代”名集,除了标榜其为词总集之系列,还为着突出“今天”。编纂者认为:这是真正今天意义上的当代。其名义之确立,主要依据作者创作活动及词业建树之所属年代,看其是否在一般意义上的当代社会中生活。时下确立的“近代”、“现代”、“当代”云者,其依据是历史上若干重大政治事件,而此编之所依据,曰创作活动,曰词业建树,则皆为文学之所有。其对于百年词历史的认识以及有关作者的评价和定位,进行的是文学自身的思考,这是一种观念以及识见的体现。
卷首所附的一篇具探讨性的前言《百年词通论》当中,编纂者通过三个时期的划分,对于百年词进行了宏观的展示:
一、清末至民国初期;二、五四新文化运动至抗日战争时期;三、新中国诞生至开放、改革新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新旧交替的时期。《前言》称此为转折时期。一方面,王鹏运、郑文焯、朱祖谋、况周颐以及文廷式,将经过浙、常二派所开创的词的复兴事业,推至高峰;另一方面,王国维《人间词话》及《人间词》之首现词坛,预示出一种崭新的发展前景。但这一时期的词创作,内容形式仍然守旧,四大词人及文廷式,仍然占居领导地位。
第二个时期,是重要创造时期。由新诗(白话诗)开始,中国诗坛发生了巨大变化,千年词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考验。《前言》将大约四十年间的词作者,划分为三派:解放派、尊体派及旧瓶新酒派。解放派首领胡适首倡以白话入词,突破词之固有框架,但应和者寥寥无几。尊体派队伍庞大,以谭祖任、汪曾武、朱祖谋、夏敬观、叶恭绰、夏承焘、龙榆生、唐圭璋等人为首的大批词家,集结词社、创办词刊、编修词集,基本上是此一时期的一支主力军。以毛泽东、陈毅等为代表的旧瓶新酒派,则融会前两派之特长,尝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新思想,对于以后数十年的词业活动,影响甚为深远。
第三个时期,属于新的创造时期。半个世纪以来,几经周折,道路殊不平坦。《前言》认为,这一时期的词业建设,除了词学校勘、词学论著以及创作以外,还有两个转变值得称叙。其一为对于词体的认识,逐渐由外部转向内部;其二为词的创作,从地下转向地面。至此,词坛的繁荣局面业已形成。
在这三个时期中,词的发展逐步推进。前言对发展过程下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华词业,经过三个时期的演变、发展,从复旧到革新,从革新到复旧,循环往复,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当代词,即百年词。并指出与千年词相比,百年词的成分是较为复杂的,在它身上,复旧与革新,永远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编纂者遂以作者生年为序,将全编分为六卷。在这个基础上,再依三百位作者之创作活动及词业建树,将其划分为三代:第一代,一八九五年以前出生作者,属于承先启后的一代;第二代,一八九五至一九一一年间出生作者,乃词坛中坚力量;第三代,一九一二年以后出生作者,为后起之秀(第四代暂未成其为一代,附列于第三代之后)。
编纂者将注意力集中在第二代、第三代,并于第二代中,推举出十名作者,为当代十大词人。十名作者分别是:徐行恭、沈轶刘、张伯驹、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詹安泰、李祁、丁宁、沈祖。编纂者在编中对他们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以为一代典型。此编采辑,严守法度。其抉择标准,始终如一。据《前言》所述,其标准共有三条:第一,必须符合格律,不违背词的特殊格式规定和特殊组合方法;第二,必须言之有物,既提倡表现大题材、展示大场面的作品,也欢迎抒写个人情志的性灵之作;第三,必须有意境,具有词的特殊韵味。
编纂者以专门家主理选政,体现了本身对于专业的认真与坚持。个人的把握,可见其治学之严谨。编纂者于三条标准以外,还有参考意见。(一)不得违反词调在形式格律上的特殊规定;(二)字声安排及韵叶(协)允许通变,但不可超出一定限度。例如:《西江月》上下归韵处宜用去声;《八声甘州》诸领格字宜用去声,结尾倒数第二个四字句为“一二一”句式,中间二字为连语词;《贺新郎》上下片居中一个七字句(第六句)必须是“三四”句式并单独用韵,上下结宜用“平仄仄,仄平仄”句式。又例如,词中“一四”、“三四”等特殊句式,不宜改作一般律式句等等。可见,在搜集作品的过程中,编纂者颇为注重解读与评判,并注重入选作品的规范化。这当是此编所具文献价值之一重要保证。
此编作品之入选,并非依据姓氏笔画排列,而是按年齿,按词调长短进行排列的。编纂者并依照谱书规定进行标点,对于个别字声替代或邻韵相借的情况,均一一注明。
采录作品之外,编纂者更为每位作者编写了小传(有的还附有集评),介绍了作者的治词经历、师承关系以及词学观点、词作风格等情况,为读者读词、品词及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最直接的参考。
中华诗词在当代饱历艰险,可谓死而复生。近年有关诗词作品之各种出版物,多不胜数。但较为严肃的选本、读本,却甚难得。《当代词综》历时五载,始毕其功。之后,又在出版社整整搁置了十四年。现时问世,对于诗词界之未来发展以及当前之开拓进取,相信能够发挥效用。
(《当代词综》(全四册),施议对编纂,海峡文艺出版社二○○二年九月第一版,160.00元)
为中华词苑保存一代文献
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唤
“万寿无疆”考
无言的游魂
陈寅恪先生佚文的一则线索
师表
法律能惩罚婚外情吗?
不求解渴的酒
麦克纳马拉的忏悔录
文学批评的开放性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