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师表
栏目品书录
作者谷林
期数1984年05期
  史学家,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老校长陈垣,于一九七一年以九十一岁的高龄辞世。一九八○年是他的诞生一百周年,他的及门弟子举行纪念活动,编集了一本《励耘书屋问学记》,一九八二年出版。《问学记》共收文十三篇,以白寿彝的《要继承这份遗产》作为代序,编在卷首,概述了陈老在史学研究上各方面的成就;殿尾是刘乃和辑录的陈老《已刊论著目录系年》,材料搜集详备。此外十一篇都是亲受业者的知见实录,忆述陈老平生治学的精神,著作论议的因由,出处志节的大端,以及言传身教的细节。其中启功《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一文,先曾刊于《学林漫录》二集,后又收入《启功丛稿》,已经反复读过,现在再与别的几篇合在一起重读,陈老的德业文章,音容笑貌,更益令人铭记难忘了。
  学习要下死工夫,才能练出过硬的真本领。此书里有好几个小故事,描述了陈老毕生如何精勤。他治宗教史,抗战时期为了到尘封蚊聚的百年老屋去读《嘉兴藏》,每次预服奎宁前往。他于七十高龄迎来新时代,便手持放大镜,从头研读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累得一场大病。这样一位粹然学者,当面临变局,受到敌伪威胁之际,便如金如玉,为松为柏,这就让人们要想想“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区别所在。学习马列主义是为了改造自己,还是用来“口向外”呢?学习历史是为了承传脊梁骨精神,还是用作叩开名门利户的砖石?书中记述陈老撂断王克敏打来的电话,在抗战胜利后元旦团拜会上因陈诚妄说沦陷区人民无民族意识而加以显斥并愤然离席,真是廉顽立懦,读之动容。陈老为我们树立了巍然师表。
  陈老从事教育工作七十年,作育的人材不少,即就《问学记》的作者来说,已多是知名的学人了。如问他的众多门弟子中已有几人超群轶伦度越前辈了,这个我不能回答,但是有一点却是很明白的:合三千弟子的才德,放光发热必然要强过夫子一人。一颗麦粒化入泥土,成穗的麦粒生长出来。这就使人们充满信心,奋然前行。人们生活在社会里,实际上总是互为师友的,我们接受别人的影响,又以自己的存在影响别人,暗地里就象有薪火相传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增加自觉,则为了改造自己的学习,也就成为改造世界的手段。陈老的史学成就自是我们要继承的遗产,而陈老治学的精神,他立身处世的志节,更是一份应该继承的宝贵遗产,而且是更多人,包括并不从事于史学工作的人们可以继承的遗产。师表足式,岂不正在于此?
  鲁迅把藤野先生的照相挂在壁间,时时望望这帧照相,感受到督责的力量。《问学记》的作者们用笔墨勾勒下来的,仿佛也就是这样一帧照相,它遂使未获领受陈老耳提面命的后学,都能因此而得到策励。在进读陈老多种学术专著的读者,自然更易感知此书所提供的帮助。
  (《励耘书屋问学记》,三联书店一九八二年六月第一版,0.78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