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辨伪
栏目诗画话
作者陈四益
期数2005年09期
  因为有作伪,所以有了辨伪。作伪的多了,辨伪也就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但作伪却没有《作伪学》。不过也怪,有了辨伪学,仍旧上当者伙;没有作伪学,却代有传人。套一句现成的话:伪有别才,非关学也。
  王戎笙先生写了一部专著——《郭沫若书信书法辨伪》——洋洋三十五万余言,揭露的作伪者,“长在红旗下”,但于作伪却十分精通。读后感慨系之。
  一是感慨作伪者的胆大。明明没有的事情,竟讲得那么活灵活现,甚至时间、地点、人物、对话,一应俱全。能够睁着眼睛把子虚乌有的事情说成实有,而且一点不脸红,除了胆大,还要把孟夫子认为“人皆有之”的“羞恶之心”抛到九霄云外。不过这一点似乎也不算难。远的不说,近数十年间,此类事件所在多有。虚报产量,竟敢拍照证“实”;篡改历史,还要大办展览。错误化为真理,失败幻作胜利,白纸黑字可以涂饰改窜,移花接木何妨李戴张冠。比较起来,伪造几封郭沫若的信件倒是小巫了。
  二是感慨辨伪之难。作伪可以信口开河,辨伪却要真凭实据。在重要档案密存深锁之际,辨伪只能是少数人的专利。王戎笙先生曾长期担任郭沫若的秘书,兼有故居档案可以核查。有了这份方便,才有了辨伪的可能。其他种种伪事,如果有专利者不敢或不愿辨伪,也就只好“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了。所以,作伪之易,实在是因为辨伪之难。
诗曰:作伪何妨信口哓,
  辨伪艰难路迢遥。
  宝镜长年深院锁,
  不照新妖与老妖。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