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烛剪、蜡剪、剪筒和香匙剪子
栏目读书平台
作者贺宏亮
期数2005年11期
  看过《读书》二○○四年十一期上扬之水先生《定名与相知》一文后,也把自己关于“剪筒”的一点小心得,写下来公诸同好,并就正于扬之水先生。
  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写贾母去清虚观一段有如下三句话:
  可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拿着个剪筒,照管各处剪蜡花儿。
  那小道士也不顾拾烛剪,爬起来往外还要跑。
  那孩子一手拿着蜡剪,跪在地下乱颤。
  从这里看来,剪筒、烛剪和蜡剪确是指同样一件物品。但是,这三者是否完全等同?还可做一些辨析。
  “蜡”字的本义是“蛆”,也用作年末大祭之名(见《说文》),后指动植物或矿物所产生的油质,再引申指以这些油质制成的固体照明用品。“烛”的本义是照明用的火炬,火炬“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见《说文》)。“蜡”与“烛”连用在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就出现过(如“石季伦用蜡烛作炊”《汰侈第三十》);在中晚唐的诗歌中大量出现,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杜牧)、“蜡烛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所以,“蜡剪”即“烛剪”应该没有问题。
  可是“剪筒”的“筒”字让我有些不理解。邓云乡先生《红楼风俗谈》中说此筒“很像现在姑娘们烫头发用的那种夹剪”,这种说法也让人不得要领。但后来两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觉得自己揭开了谜底。
  一次是下乡去参观苗圃,看到园艺师傅用“高枝剪”剪截树木高处的细枝。它是中空的,有一根能够伸缩的铝合金长柄,可以随着修剪的高度来调整,园艺师傅就叫它“剪筒”!因为是长柄,而且是中空,所以才称得上“筒”。另一次是读到李渔《闲情偶记·器玩部》中“灯烛”部分关于“烛剪”说:“长三四尺之烛剪是已,以铁为之,务为极细,粗则重而难举,然举之法,说在后幅。有此长剪,则人不必升,灯亦不必降,举手即是,与剔卑灯有无异矣。”
  我揣测“剪筒”一词,应是特指有“中空长柄”的烛剪。
  扬之水先生文中还提到“香匙剪子”。查《宋史志第一百二舆服一》中关于“五辂”之制时有一段话:“前拦人员一人,后拦人员一人,前拦马八人,后拦马八人,踏道人员二人,踏道二十人,小拓叉四人,小梯子二人,烛台二人,香匙剪子二人,左右索人员二人。”
  烛台和香匙剪子是为皇帝夜间出行准备的。皇帝夜间出行,随从人员较多,照明应是“大烛高照”。所以“香匙剪子”很可能是李渔说的那种“以铁为之,务为极细”的长剪,否则,“匙”字无处落脚。至于是否是中空的,就无法判断了。
  所以准确地说,只有长柄的烛剪才能叫“剪筒”或“香匙剪子”,而且,“剪筒”的长柄还应是中空的。烛剪(蜡剪)、剪筒和香匙剪子几者之间并不完全等同,在扬之水先生文章附图中的三把短柄烛剪就不能叫“剪筒”或“香匙剪子”。文中所说“烛剪又名香匙剪子,又或剪筒”的说法,还可再斟酌一番。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