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科学发展史不是一袋马铃薯
栏目品书录
作者卢敦基
期数1982年01期
  在一般的教科书中,常常有这么一个概念:科学的发展是通过一个个的发明和发现的积累而实现的,好象一口袋马铃薯是由一个一个的马铃薯组成的。例如化学:拉瓦锡发现了氧气,门捷列夫绘制了元素周期表,居里夫人分离出了镭。他们各自的贡献在科学上都是永恒的。但是,美国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却批判了这种说法。
  库恩认为:科学家们都是在一套常规之下进行他们的科学研究的,他们具有自己的特殊自然观。而每一个发明、发现,从其本质上来说,大部不是单纯的已知事实的累加,它总要求重新构思原来的自然观,重新评价原来的事实。科学史就证明了这一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的空间时间概念和牛顿的相比,是显得多么的不同,伦琴发现的X射线,也向全世界宣告:宇宙实体还包含着这一群人们从未想到过的物质。由于这些崭新的事实和理论,科学家们的世界既有了量的丰富,也有了质的变化。
  本书分十三章,从纵向角度研究了科学的发展。作者首先提出常规科学,阐明了它的作用:使科学家团结在一种理论下边,然后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深入探讨留下的问题。它是一种高度积累性的事业,它追求的目的是科学知识的稳步扩大和精确化。但正因为如此,它排斥了框框外的任何发现。结果,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的深化,发现、发明开始跟常规科学发生冲突,危机就产生了。危机促成了规范的淘汰和新规范的产生,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世界观的改变,这就是科学革命。革命前后,在科学家眼中的世界完全改观了,地心说和日心说、相对论和古典力学,它们的自然观的矛盾不用多说就能够理解。由于革命而产生了进步,历史又步入另一常规。这,就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本书在我国是初次翻译,因此,应该感谢译者的辛勤劳动。书中偶而有些句子,可能过于照顾原著,不太合中文规范,但终究瑕不掩瑜。这本著作运用系统论的思想研究科学发展的结构问题,创立了规范变革理论。这个理论对于我们研究科学发展的规律,分析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重视。
  (《科学革命的结构》,〔美〕T·s·库恩著,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科技出版社一九八○年十月第一版,0.51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