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曹辛之和他的装帧艺术
作者方平
期数1982年01期
  “词句警人,余香满口”,这是林黛玉在明媚的春天第一次亲近文学名著《西厢记》的感受。一颗多感善怨的少女的心陶醉在清词丽句的诗意中了,此时此际,她忘了自己捧着的是一卷书,只觉得自己仿佛端着一钟用雪水沏的香茗在细细地品尝;她的满心喜悦,似乎只能借“余香满口”来表达了。
  我们的文学艺术不是从这里可以得到有益的启发吗?对于优秀的艺术作品,那耐人咀嚼、有回味、有余香的艺术风格是多么重要啊,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正是来自这里。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家总是不断地在磨练自己、在探索路子、不断地提高表现能力,务必使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含蓄、更大的深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一种自觉的追求啊——追求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不论是诗人、画家、电影导演,只有当他开始树立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他才是一位才华趋于成熟的艺术家。
  在艺术园地里,书籍的装帧设计这一朵花,除了有它自身的特殊要求外,艺术风格对于它应该是同样最可珍贵的。这就不由得使我们想到了曹辛之同志的许多优秀之作。明丽、清新、挺秀,这就是他的艺术风格。这就是四十多年勤奋的艺术生涯所凝结成的一种艺术风格。因此读他精心设计的封面,我们只觉得如饮芳茗、余香满口,进入了一个美好的艺术境界。
  我们不妨举出他的代表作之一:为沈钧儒老先生的诗卷《寥寥集》所作的装帧设计来欣赏一下吧。
  这幅作品着墨不多,色调淡雅,虽说书的开本不大(长32开),却给人一种屋宇轩敞、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寥寥集”三字清秀大方,脱胎于宋体字。书名和作者署名,按传统格局,直排,偏居左方;一丛米色的墨兰,姿态优美,如吐清香,隐约衬托画面。整个作品,格调高雅,富于韵味。
  最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家在空间布局上的苦心经营。古人原有“惜墨如金”之谓,在这里,“惜墨”就是为了务必留出更多的空白,在寸尺之间造成空阔开朗的艺术境界。
  兰花原是我国人民所心爱的花卉,是“四君子”之一。而沈钧儒先生当年作为爱国民主战士,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连同邹韬奋、李公朴等六位战友,有“七君子”之誉,用兰花衬托,寓有深意;而书籍的整体设计,又处处从素雅显豁着眼,因此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诗人的高风亮节。品味《寥寥集》的装帧设计的情致和意境,你不禁会感到“余香满口”的喜悦。
  艺术作品应该力求有自己的风格,但对于装帧设计艺术说来,还不能以此为满足,能做到既是艺术家本人个性的流露,同时又能给人启发,去更好地领会作品本身的风貌,这才是它的理想。《寥寥集》装帧设计的成功,正是在于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把自己的俊逸的风格和诗人的高风亮节很好地溶合在一起了。因此这本书和他装帧的另一部书——《新波版画集》,曾在一九七九年全国装帧艺术展览中获奖。


  作品在艺术意境和艺术风格上的成功,说明了下笔之前设计思想的周密成熟。现在我们就以曹辛之为《九叶集》所作的装帧设计作例子,谈谈它的艺术构思吧。
  这是九位诗人的合集①,他们诗风相近,注重含蓄,力求把内在的感情和清新的意象结合起来,在艺术手法上又都显示出较多的探索和进取精神。本来,为新诗集作封面画,很自然地会产生替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刻意打扮的心情,好使她在人前格外显得花枝招展,仿佛“诗”就是“美”的眩耀。
  但收在《九叶集》中的却并不是那类使人眼花缭乱的诗,所以装帧设计者洗尽铅脂,没有让玫瑰和夜莺进入画面,而是用满版带有泥土气息的草绿给封面和封底铺一层底色,封面居中是一株枝杈参差的粗壮老树,有九瓣饱满的叶片分布枝头。岁月在树心刻下的道道
年轮,以及叶片的对称的脉络都清晰可见,一律用粉绿衬托,形成一种拙朴的情趣。整个画面的格调宁静深沉,而又透露出一派生气。


  如果看得更深一些,我以为设计者显示了这样一个构思,借洗练的老树的形象来表达这九位诗人的诗作,脉络连贯,互为呼应,有不少相通的地方,不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就是说,当时(四十年代后期)在国统区的诗坛上,它们形成一个颇有特色、富于生机的诗歌流派。它从不为自己的存在大叫大喊,但是又很自信,执着于自己的艺术见解,珍惜自己在诗坛留下的踏实的脚印。所以我们看到,那株老树虽然占满大部分画面,并不顶天立地,给人以压迫的感觉,而它的形象又确然浑厚稳重。那挂着九叶的树,并不是书名“九叶”的简单图解,而是情深意长的艺术形象。
  书名用阴文,三个大字挺秀大方,也加深了我们已经得到的印象。《九叶集》的装帧设计,形象洗练而富于含蓄,是曹辛之的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再看他的另一个作品:为《莎士比亚喜剧五种》(方平译)所作的装帧设计。莎士比亚的喜剧,女主人公个个外秀中慧,机智活跃,挑一幅富于喜剧性的插图,替封面增添效果,当非难事。然而曹辛之没有这么做。他的设计偏重于宁静、抒情的诗意境界,而不取热闹强烈的戏剧效果。也许他这样认为:装帧设计的美德在于恰如其分的装饰,是为了激发人们美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不必象电影预告片似的,旨在挑逗人们好奇的兴趣。过分追求情节趣味,特别是地道写实的插图引进封面,将会把人们的注意吸引开去,扰乱了审美活动的正常进行。抒情性和戏剧性,本是西洋艺术风格的两大类型,曹辛之的艺术风格和设计思想,以至他作为艺术家的气质,再没有象他为《喜剧五种》所作的装帧设计表现得那样明白了:他是一位清醇明净的抒情男高音,而并不是舞台上唱尽了悲欢离合的歌剧演员。
  一幅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舞台图样被采用作《喜剧五种》封面的背景。对称的建筑物具有装饰的意味,当初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是在这舞台上演出的,所以又很“切题”。加上使用带紫意的淡灰作底色,更增加了柔和、典雅的感觉。
  书名象两行通栏大字标题,真有气势,但使用的是鲜丽的玫瑰红,又把喜剧的明媚轻快的格调点染出来了。这轻快的情绪来到书名的最后二字,进一步活跃起来。本来,书名和图象分割了封面的空间,成为上下两截,会给人“一刀切”的感觉,现在多亏“五种”两字起了变化,尤其“5”这个阴文阿拉伯字,是个突变,最为奇特,打破了平板的趋向。这突如其来的“5”,倒是有些象莎士比亚喜剧中少不了的插科打诨的丑角,他们百无禁忌,不受礼节束缚,给喜剧增添了欢乐诙谐的气氛。“种”,体积小了许多,好象给淘气的“5”做个配角,一个捧哏、一个逗哏,成为一对可笑的滑稽演员。这样,我们看到,封面上并没有出现穿花绿衣服的丑角形象,而只是通过文字的设计,同样平添不少喜剧性的生趣。


  “5”的空白阴文,又象给整个画面开了一扇窗子,剧院的尖屋顶和旗子冲破了文字和图象的无形界限,从“窗子”中透露出来了,形成了电影手法中的“叠影”。这里是一个生动的、富于新意的艺术细节。
  设计者又考虑到:莎士比亚一生写了十多个喜剧,读者自然关心:这喜剧集收的究竟是哪五种呢?于是又对封底进行了设计,把五种剧名印成玫瑰红,横列下方,配合四行线条,大方悦目,取得很好的装饰效果,又和封面书名遥相呼应,成为一个整体。这打破常规的设计正是说明曹辛之用心细密的地方。
  这用心细密同样表现在他的另一优秀作品《曹雪芹》(端木蕻良著)的封面设计上。光看书名,读者会以为是一部学术性的评传,曹辛之在进行设计时考虑到这一点,就和作者一起商量,于是在封面底脚加上一行:“长篇小说·插图本”。整个封面采用紫红色调,配以浅灰色瓦当图纹,在典雅大方中透露出滋润温暖的感觉,增加了文艺气氛,并具有中国气派。
  书籍装帧,并不止于替书本画一个封面,曹辛之十分注重整体设计:除了封面(包括书脊和封底)之外,还要考虑到环衬、扉页、版面,以至于开本的选择。把装帧设计作为一个有自己完整的体系的艺术来研究。不妨以《石头记人物画》为例来谈一下。
  全书共人物画四十幅,配诗四十首(刘旦宅绘图,周汝昌题诗),除宝玉一人外,其余是一群正在妙龄的少女少妇,所以曹辛之为这本画册作整体设计,抓住了一个“秀”字。首先是开本引人注目,特别修长(长24开),封面又配上亭亭玉立的黛玉的形象,给人灵秀挺拔之感。书口上角是仿线装本的笺条,郭老题书名,很有书卷气。
  封底是满版题诗,白文,浅灰地,十分素雅,正中加盖一方朱文“人民美术”印章,增添亮色,四个图案形的篆字又增加了装饰效果。这样,一底一面,就是一秀一雅,一画一诗,照顾既周密,又配合得恰到好处。
  打开画册,题词、扉页、目录的设计,继续保持我国传统的线装书的情调,一律加套色边框,留出空旷的天地头,自有一种从容舒展的气度,采用的都是瘦笔的仿宋或长宋字体,给人面目清秀的感觉。唯独“出版说明”因与全书有主客之分,不加边框,表示是报幕员的开场白,但注意到并不打乱版心小、天地宽的统一格局。
  进入“正文”,左画右诗,表示以诗配画,画为主体。为了衬托彩画,边框色调从原来的泥金降为不惹眼的浅灰,这是设计者色感敏锐的表现。从那些微小的变化里,我们看到了整体设计几乎要求一种情人般的体贴,不是那样用心细密,就不可能和书籍的内容配合得那么贴切、融洽。把整体设计仅仅理解为增加书籍的美化成分,那其实是降低要求了。


  曹辛之的设计不仅构图洗练,用色也很洗练,然而色彩效果却很丰富。象二十多年前为诗集《和平的前哨》(刘岚山著)所设计的封面,只用一色,但整版阴文和局部阳文交叉穿插,取得了两套色的对比效果。解放前,他为《莎乐美》作的设计只用两个颜色:玫瑰红和宝蓝。封面以蓝色为主调,红色镶嵌其间;封底图案与封面对称,却反过来以红色为主调,用蓝色镶嵌。这原是唯美派的名作,封面设计采用纤丽的装饰风格,色调安排极其精致,又善于利用统一与变化的规律,所以虽然只用两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五彩缤纷的效果。


  由于深厚的艺术修养,曹辛之具备了象油画家一般细腻、敏锐的色彩感。画家配色,就象音乐家之配器,不在于喧闹,而贵乎呼应、协调,曹辛之的设计在色调的配合上(一般不超过四色)总是那么准、那么有把握,他喜欢用和谐的中间色调,产生一种抒情的调子。色彩,在他手里,成为长笛般明净清亮的音色,成为一种特殊重要的表现手段。美国短篇小说选》(王佐良编,“中青”版)的封面,四周有一圈宽广的装饰边框,那银灰、粉红相间,疏密相邻的花纹组成了一个优雅细腻而又似乎富于变幻的色彩网,使我可以迷恋地欣赏半天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为《诗论》所作的设计,用满版深蓝色作底,衬出两个手写体白文大字:“诗论”,给人一种质朴、苍劲、深沉如大海的感觉,仿佛通过色彩和形象,再现了作者艾青的诗歌风格。整个作品在粗犷中又有严谨细密的地方:书脊上的书名,封底的出版社名,文字地位的安排和图象(方格笺稿)配合得恰到好处,犹如金石家的匠心布置,极见功力。
  曹辛之今年已六十五岁了(一九一七年生),江苏宜兴人,自幼对于书有特殊的感情,每逢得到一本他心爱的书,总要自己动手替它们另外打扮一番,加个封面或加个书套什么的,乐此不倦,俨然是一位小小装帧设计家。抗战爆发时,他奔赴山西抗日前线,一九三八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一九四○年到重庆,参加生活书店工作,从此投身出版事业。抗战胜利,来到上海,除了本职工作外,还和友人一起创办星群出版社,出版了不少在当时得到好评的文艺书籍,并主持《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月刊的编辑、出版业务,这些书刊的装帧都是他亲自设计。一九四八年十一月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出走香港,一九四九年回到北京。四十多年来,他一直为中国的新文化出版事业服务。一九五九年,他负责设计的《苏加诺总统藏画集》,在来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中荣获装帧设计金质奖章。他以“杭约赫”的笔名发表过不少清新的诗作,出版的诗集有《噩梦录》(一九四七)、《火烧的城》(一九四八)、《复活的土地》(一九四九)等。
  祝愿他画笔长健,诗思长青!
  ① 九位诗人是:辛笛,杭约赫(即曹辛之),陈敬容,郑敏,杜运燮,穆旦,袁可嘉,唐祈,唐湜。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