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培养创作人才的“慈善”机构
栏目纽约通讯
作者董鼎山
期数1982年04期
  不久以前,在一个朋友家的集会中,我与美国几个作家交谈。女作家荷汤丝·考立歇尔(Hor-tense Calisher)特别引起我的注意。她已年近七十,身材修长挺直,仍保持年轻时的秀美风韵(丁玲访纽约时,我曾替这二位几乎同年的女作家作介绍,一起照了相)。荷汤丝一点没有大作家的矜持态度,谈话时和善随便得很。不久她介绍我与她的丈夫寇蒂斯·哈乃克(Curtis Harnack)相识。哈乃克也是一位作家,可是他的作品不多。我未闻他的名,一时致歉,请他重复他的姓名。他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注明他是“耶陀社团”(The Corporation ofYaddo)的总干事。我承认我的无知,问他:“什么是耶陀社团?是不是与麦克道威尔聚居地(MacDo-well Colony)一类的机构?”
  哈乃克向我介绍了耶陀社团的详情。确如麦克道威尔聚居地一样,耶陀社团是一个培植作家、艺术家的“慈善”机构,在欧美诸国,这类由私人资助专门培养穷苦潦倒的创作家的组织,提拔了不少后来闻名世界的作家、音乐家与画家。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培养人才是国家的责任。资本主义社会中,便非有私人方面资助不可。我觉得我在这里的介绍,可能引起国人对这类外国文艺发展现象的兴趣。
  我先得由最著名的“麦克道威尔聚居地”谈起。这个作家聚居地的起源是美国作曲家埃德温·麦克道威尔(Edwin MacDowell,一八六一——一九○八)。麦克道威尔逝世后,他的夫人比他多活了四十八年。为了纪念她的丈夫,麦夫人将他们在纽汉姆希尔州的度夏乡居定名为麦克道威尔聚居地,免费邀请有天才有前途的年轻作家前来居住一时,使他们可以暂时不愁衣食进益,专心创作。他们所住居的是散落在树林间的平房小屋,行动自由,不受拘束。如要热闹,可以于早晚二餐时在饭厅与其他作家进行社交接触。如果灵感冲动,不要与外界接触或谈话,可以困居在自己的小屋中,三餐有人带来饭篮放在门口,绝不干扰。在这样清静的创作环境中,不少后来享誉的名家产生了不少杰作。麦克道威尔夫人于一九五六年逝世,在四十八年内,共有四百八十九名作家,二百零七名作曲家,一百七十名画家在这里受过惠。这其中并有二十二件作品获得了美国最荣誉的普立策文艺奖。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八一年的二十五年中,当然有了更多的杰作在这里出世。
  耶陀社团是另一个类似的机构。所不同处的是它的“恩主”本人不是作家或艺术家,而是一个名叫史宾塞·特拉斯克(Spencer Trask)的纽约财主。地点是在纽约州萨拉多加泉(Saratoga Springs)的一座拥有四十亩田地、花草茂盛林园中的巨厦。这座巨厦当然比麦克道威尔聚居地的平房小屋华美得多,可是也缺少后者的孤独清静的创作环境。这个创作家的乐园成立也已有五十年,曾经招待过一千二百多个作家、音乐家与画家。
  耶陀社团的起源可追溯到一八八一年,当时特拉斯克在这个以温泉著名的富人避暑胜地购地置产。他要为这个园地起一个名字。正在荫凉的树荫下游玩的幼小儿女们齐叫:“为何不叫它耶陀?”(按,儿童发音不准,将“树荫”Shadow叫为Ya-ddo。)这个富含诗意的奇特童音就此而成地名。特拉斯克的儿女都在未成年前病逝。他本人也于一九○九年在火车上失事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儿女,他遗嘱将此耶陀园地赠给未来的创作家享用。可是开首经费不足,由主持人在各方募捐后,于一九二六年夏才开始收容创作家住客。任何曾有作品出版、展出或演奏的作家、画家、作曲家都可申请。条件是他们的工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每一部门都有名家组成的委员会评审申请者的作品及推荐人的介绍书。
  耶陀园地经年常开,但在暑期人数特多。居留时期是数星期到二个月。客满时有三十二个创作家在场,其中半数以上是文学作家。早晚二餐在食堂共食,中饭则有饭篮送到房间,不打断作家的灵感。白日不接外来的电话。有一客人说:“没有外界干扰,创作的灵感可以自由奔放。”
  著名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说:“一星期七天,从早餐到中午,从一时到四时,我可连续不断地创作,一些不受干扰。”他的长诗《派德逊》(Patterson),曾被誉为美国诗坛最高度的成就,就是在这里写的。
  著名作曲家亚朗·考普伦(Aaron Copland)于一九三○年在耶陀园地创作了他的名曲“钢琴变奏曲”(piano variaations)。
  其他于年轻时在这里住居过的名家多不胜举,这里且提出几位:
  诺贝尔文学奖金与普立策奖金获得者索尔·贝娄于一九五三年在此创作了《奥基·玛奇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获得一九五四年的全国书奖。
  小说家伯纳·马拉默德于一九五八年在此创作了长篇小说《一个新生活》(A New Life)。他的著名《魔桶》短篇小说集也于该年出版。他也是全国书奖与普立策奖金的获得者。
  尤多拉·韦尔蒂于一九四一年在此写了短篇小说《初恋》而成名。她的小说《绿帘》(A Curtain of Green)曾于一九七三年获普立策奖金。
  荷汤丝·考立歇尔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走错了门》(False Entry)就是于一九五五年开始在此创作。第二部长篇小说《生活的构纹》(Tex-tures of Life)也是在这里完成。
  文学评论家亚尔弗莱·卡静(Alfred Kazin)的第一部评论《在出生地》(On Native Grounds)就是于一九四二年在此著作,出版后成为美国文学评论的里程碑。他说:“多谢耶陀,使我能够完成第一部书。”(此书四十年代已由冯亦代译出,改名为《现代美国文艺思潮》。)
  去年在纽约与艾青、卞之琳相逢的诗人史丹莱·古尼兹(Stan-ley Kunitz)首次来此是一九二八年,当时他是一个二十三岁的哈佛学生,刚获了哈佛大学学生诗选第一奖。
  可提到的名作家太多了。例如,进步女作家葛蕾丝·配莱(Grace Paley)及中国之友《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还有菲列甫·罗思、杜鲁门·卡波地、约翰·契佛、凯瑟玲·安·波特、伊丽莎白·哈威克,等等,等等,也曾在耶陀园地居留过。
  音乐家之中,有著名的交响乐队指挥兼作曲家里昂纳·伯恩施坦(Leonard Bernstein)。华裔作曲家周文中也到过这里居住作曲。
  约翰·契佛将耶陀誉为“过去数十年来全世界中文艺最活跃的一块四十亩园地。”
  当然,耶陀园地虽然华美幽静,价值千万金,但维持的经费近年来很缺乏,正在向外界募捐中。主持人特别希望过去受惠而成名致富的作家艺人们能慷慨开囊,使后起之秀也有一些希望。
  总干事哈乃克与我交谈时,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往中国。他很热情地建议,如要培植年轻创作天才,象耶陀一类的机构是最有效的一个清静的园地。他似乎很难理解,社会主义的创作家必须向社会、生活、群众学习,这是一部作品的重要的源泉,当然清静的环境在一定时候也是需要的。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六日于纽约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