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沟通中外古今
栏目品书录
作者李宁
期数1982年12期
  《文心雕龙创作论》开掘文化遗产,特重沟通中外古今
  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论著不少,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有两个特点值得我们重视:
  一、挖掘深刻,沟通中外古今。我们学习和研究文艺理论,只要一接触到“典型”这个概念,就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和黑格尔,似乎这个概念为西方文艺理论所专用。本书作者却从《文心雕龙》中挖掘出“典型性”这一艺术理论的胚胎。《文心雕龙·比兴篇》有“称名也小,取类也大”的说法,《物色篇》有:“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说法,本书指出,这是两个互为补充的命题,刘勰通过“少”和“多”这一对既相矛盾又相联系的范畴,说明作家需要运用最精炼、最集中、最节省的材料,去表现最复杂、最丰富、最深远的内容。刘勰的这种看法可以说已经蕴含了“典型性”这一艺术理论的胚胎。通过这样的比较沟通,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宝库中的珍宝,有助于我们增强民族自豪感。
  又如关于美学中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通常认为是黑格尔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本书认为这个命题在《文心雕龙》已有较深入的研究。《物色篇》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刘勰的说法,一方面要求以物为主,以心服从于物;另一方面,又要求以心为主,用心去驾驭物。这对矛盾,正形象说明了感性的东西需要心灵化,心灵化的东西需要感性显现的命题,作者评价这个看法是“前无古人,后来者罕”的高论。
  二、见解独到,评价实事求是。《文心雕龙·原道篇》解释文学起源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过去不少人把“自然之道”解释为“客观规律”,本书认为“自然之道”说是“充满神秘精神违反科学”的。因为刘勰认为,万物之源是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人与天地并生,同为三才。由于人为性灵所钟,是五行之秀,天地之心,所以心产生了语言,由语言产生了文学,这就是所谓的“自然之道”。刘勰在这里所说的文学完全脱离了人类的社会活动,所以说刘勰的文学起源论的思想根底,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本书的这个分析,我认为实事求是,十分中肯。
  又如赋、比、兴的含义问题,从唐孔颖达后一般都认为“风雅颂”是诗体,“赋比兴”是写诗的手法,但有人对此亦持异议。本书作者则指出,自孔疏后把六义分为三体三用,虽是附会之论,但不能一笔抹倒,因为此说起到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效果,诗的三用说(即赋、比、兴)“开启了此后对于诗的表现方法深入的研究”。这个评价不拘泥古说,着眼于实效,见解可称独到。
  但是,本书在诠释一些词句时,由于强调了作者自己的见解,难免出现一些诠释不充分的地方。如《熔裁篇》谈创作过程的第一步为“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范文澜注说:“首审题义何在,体应何取”,这样注释比较平妥。本书则解释为:“作家心中洋溢着某种情志,渴望把它表现出来”,至于“位体”之意则带过不谈,读来感到和原意有距离。
  (《文心雕龙创作论》,王元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第一版,0.89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