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创作能教吗?
栏目
纽约通讯
作者
董鼎山
期数
1982年12期
“创作能教吗?”这个问题时常在美国作家论争间与严肃的刊物中出现。由于畅销书的宣传以及无名作家一举成名致富的新闻,美国的一般人误认创作小说而赚钱是件易事,它一不需大学文凭,二不需资本,杂色人等都要尝试一下。美国的写作学校如雨后春笋,各种各色都有:函授的、暑期的、正式大学的。招徕学生的广告往往极具诱惑性,好似你只要进学校学了一年半载,即可写部畅销小说发财。
据一九八○年的统计,美国全国已有二百五十一个大学设有创作课,比一九七五年多了一百六十六个。在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年之间,各大学所颁的“创作”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数目竟加了倍。单以纽约而言,著名的大学如哥仑比亚、市立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等都设有创作课。
这些设有创作课的合法大学如哥仑比亚、爱荷华、约翰·霍浦金斯、史丹福等并不是便宜学校。学费至少每年几千元,多的达一万余元。自认有创作天才的学生们化了钱,是不是能够象一个医学校毕业生一样的有机会赚回本钱呢?(这是美国社会里很多人要考虑的事。)他们进“创作”学校所为何事呢?
道克托罗(E.L.Doctorow)曾经是创作学校的教师。他说:“教师可以给予青年作家个人独特的勇气。”
一个曾在史丹福大学上过创作课而后来竟著书出版的作家说,课室中的批评等于编者的协助;创作课的学生都很认真,他们的注意与批评使你觉得自己作品的重要。
有的学生们上创作课,目的不外是在找关系。正如做生意一样,找到了恰当的关系,等于为自己作品的发表打开了门户。有一个名叫亚仑·古迦纳斯的青年作家,在爱荷华大学上创作课时,教师恰是名作家约翰·契佛。契佛欣赏了他一篇习作,悄悄地把它推荐给《纽约人》杂志。《纽约人》表示接受后,契佛打电话通知古迦纳斯,青年作者欣喜若狂。此后,他的作品又连续在《大西洋》月刊与《巴黎评论》发表。象这类故事,虽是千载难逢,却是鼓励青年作家蜂拥前往创作学校的原因。
他们除了上学校去找寻同道者、读者、关系之外,最重要的当然是学习写作。可是创作能教吗?能学吗?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否!”有的说:“天才怎么可以学得?”有的说:“在过去,作家从来不需要上学上课,现在又何必呢?”创作的天才也许教不出来,可是写作的技巧却可以学。海明威自斯坦因(Gertrude Stein)学得门槛;诗人T.S.艾略特也曾仿学过庞德(EzraPound)。最重要的是年轻写作者必须将写作作为一种认真的生涯。
初学者在学校中最起码的可以学得如何认出陈词滥调而尽量避用。其他的写作技巧可以学得的是:文句的铿锵有调的节奏;形容词与助动词的可避则避;如何运用正确的动词;如何挑用具体有力的文字来确切地达意;甚至基本文法。
这里且看看认为“写作可教可学”的几位名家的意见:
在哥仑比亚教课的诗人史蒂芬·考区(Stephen Koch)教导学生模仿已成名的诗人的作品,他还出了奇特的题目刺激学生的想象力。他认为写作是可以教导的。
曾在纽约市立大学及耶鲁教课的女作家佛兰辛·格蕾(Francinedu Plessix Gray)也认为,学习写作的最好办法是熟读名著,模仿名家的作品,进而锻炼自己的想象力与写作。
曾在萨拉·劳仑斯女子大学教课的道克托罗只教他的学生写,写,写,多写。他对学生们说,创作家与非创作家之间的分别便是:前者讲究“写”,后者讲究“不写”。做研究,摘纲要,做计划,讲话等都是“不写”。他鼓励学生不要多言,不要做琐事,只要坐下来连续不断地写。
在约翰·霍浦金斯大学任教的约翰·巴思说,他其实不是教师,而好象是一个体育教练。他认为学生们必须学习尊重他人的作品,要客观,要有自知之明,去除“文章是自己的好”这类主观偏见。他的任务是指导青年作家形成文学写作的习惯,去除初学者所常有的矫揉造作的坏倾向。
女作家葛蕾斯·配莱说,创作课的一个有利处是免除了作家的通病:孤寂。不但学生们可以有一个地方讨论自己的作品,即连教师们,在孤独写作之后,也可有一个地方去谈话发牢骚。
可是也有作家们发现,教导学生写作,对自己的写作没有帮助。女作家安妮·泰勒(Anne Tyler)说她有这么个经验:某次她在一个写作学校教了一星期的课,对写作的技巧过分敏感,以后有一个星期不能写作。不少兼教职的作家们感到,在教室中讲得太多,精力与意念耗竭,回家后自己反而没有灵感来写作。
真正要展翼自飞的青年作家不会在写作学校中长期逗留。不然,他的依赖心会滋长,而自信心却逐渐地失去。有一个学生在爱荷华的写作学校呆了两年,每星期带了一篇作品去课室讨论,受一二十个同学的抨击。这类批评都是严酷无情的,而且不一定正确。这位青年失了自信心,有两年不能写作。后来才发现写作学校对他有害无利。
一般的写作课情形如下:教师作讲解后,出题目(或学生自出题目)命学生作文。交卷后,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由教师予以剖解与分析,其他学生也参与讨论和批评。这类批评有时也不无意气用事,文学批评与个人批评混杂在一起,结果会使受批评者非常难堪,反而影响创作能力。
此外,由于学生间才能与性格的不同,课室内往往形成“明星”制。可是,当“明星”的多是性格外向、能言善辩的,不一定有创作天才。相反的,真正有创作天才的如果性格内向,不一定会受到教师与同学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喜欢个人独自写作的人们,要去上写作学校,实是错误。
美国目前写作学校以及梦想成为名作家的人士之多,已使文学界某些人士有所关注。写作学校的原意是培植创作人才。可是有的大学甚至设有写作学校“研究院”,他们鼓励学生继续上课,来日取个写作的学位,便可留在写作学校做教师为生。这就不免造成非作家教导未来作家如何写作的荒谬现象。只有美国才会有这种怪事。
写作学校的风行,尤其是大学中写作课的开设已在逐渐发生另一个不良的倾向,即是把“文学”课与“写作”课一分为二。这类学校给人的另一印象是:写小说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对的,一条是错的,只有写作学校的教师知道正确的路径。
这个观念当然是错误的。因为它忽略了写作是艺术这一面。学艺术除了其他要求外,还在于学习者本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初学写作者进了学校后,不自觉地企图迎合教师所好,结果反而束缚了自己创作力的发展。这就丧失了“创作”二字的原意,而“创作”必须是独创性的。
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二日于纽约火岛
创作能教吗?
法治的本土化与现代化之间
学术自由、“官本位”及学术规范
族性迷信与历史的意义
体旧诗新
儒道之间
有序与多元的文学历史
“我是一个拳击手”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边界线(二)
文学妇女在小说中的冒险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