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冯尼格和他的小说
作者
木木
期数
1983年03期
近年来介绍的一些西方现、当代名作,常使许多读者感到如堕雾中。其实这些作品在它们的故土也一样。它们拥有批评家给予的地位,却往往很少拥有读者。读者偏爱的常是通俗文学。在西方文学的地平线上,俗雅文学似乎分别属于两个世界,其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小库特·冯尼格却是一个例外。他用自己的作品在这条鸿沟之上架设了一条索桥。
冯尼格生于一九二二年。二次大战期间,作为德军战俘,他经历了德累斯顿被毁于盟国空军的灾难而幸存下来。战后他重返大学攻读理科,毕业后一度供职于通用电器公司。他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生涯。一九六九年,他的第六部长篇小说《五号屠场》问世后,美国著名批评家罗伯特·斯科尔斯等撰文给予高度评价,使他一跃而跻身于美国当代重要作家之列,并获得了世界声誉。迄今为止,他一共创作了九部长篇小说,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还写了一些戏剧和电影剧本,一些评论文章和少量诗歌。一九七二年,冯尼格被选为国际笔会美国分会副主席和国家文学艺术协会会员。
在《五号屠场》问世之前的十几年间,冯尼格一直被看作一个普通的科幻小说家。因为他的多数作品都具有科学幻想的成分,或说借用了科幻小说的形式。但《五号屠场》突然使美国人领悟到,他写的原来是些严肃的社会问题。科学幻想在他只是一种艺术手段,和“科学幻想”的本来意义几乎毫不相干。人们开始公认他根本不是一个通俗的科幻小说家。
近十几年来,美国批评界比较一致地把他归为黑色幽默派。他确实具有黑色幽默派的一般特征: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把荒谬的、悲剧性的社会现象置于亦悲亦喜的嘲弄之中。但他和多数黑色幽默派作家有一点根本的不同。他的作品并不使人为抑制痛苦而发出没有欢乐的笑声。他没有对他所嘲弄的世界表示绝望。在十分类似其他黑色幽默派作品的玩世不恭的嘲弄背后,深深隐藏着的,是对人类命运的信心。
当美国第一流的批评家们把目光落到冯尼格身上的时候,他们就注意到了冯尼格迥乎他人的艺术特色。十几年来评论冯尼格的文章,都或多或少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确有见地的分析。冯尼格无疑地属于现代派,但却是一个平民化了的现代派。他使多数人都能懂得他的作品。
冯尼格走着一条独特的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使文学重新面向社会,面向群众。
形形色色现代派的发展历史,总的来说,是一部日益深入人的内心世界,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的历史。现代派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段,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因为从内容到形式,现代派作品越来越远离社会,远离群众。现代派作家关心的往往是社会上很小一部分人的心理现实,甚至是艺术手法自身的独立价值;或者把文学作为表达社会上很小一部分人的哲学认识的工具。
近二十年来,在美国,出现了一股关心社会现实的文学潮流。黑色幽默派在这股潮流中走得最远。黑色幽默作家的嘲弄和讽刺,实质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遗憾的是,他们的批判基本上是消极的。冯尼格则稍有不同,尽管他的作品和其他黑色幽默派作品一样,也披有一件玩世不恭的、嘲弄的外衣,但他所关注的却是极其严肃的社会问题,诸如战争、“异化”、种族歧视、环境污染等等,一句话,人类的命运。冯尼格的代表作,以其亲身经历为蓝本的《五号屠场》,典型地表现了他对待这类社会问题的态度。这本书共十章,译成中文可能近二十万字,总共只写了两件事情:十三万五千名德累斯顿居民的死和一名美国士兵的死。德累斯顿人死于盟军的炸弹,是因为盟军需要尽快结束战争,虽然德累斯顿是一个不设防城市。而那个美国士兵是因为从地窖里拿了一只老百姓的茶壶,依军法判处了死刑。冯尼格通过半是丑角、半是哲人的主人公毕利的眼睛,嘲弄了战争的荒谬。同时他又别出心裁地赋予第一章以一种“序言”的性质,讲述他怎样酝酿和为什么要写下这部书。在这一章里,他说反对战争就象拦截冰河一样荒谬,但他还是不得不写这部反对战争的书,因为“这是非常合乎人情的”。冯尼格在这里象征性地写道:
“……人们设想大屠杀之后非常寂静,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只有鸟儿除外。
“鸟儿又说些什么呢?难道对大屠杀就叫叫‘普—蒂—威特’之类就算完了吗?”
他在第一章的最后又告诉我们:
“书的结尾是这样的:
“普-蒂-威特?”
书的结尾正是这样。这只鸟儿就是冯尼格,或说就是这部书。“普-蒂-威特”是鸟儿的叫声,本身没有意义,但它的意思又十分明确:“人类为什么要互相屠杀?”
很显然,冯尼格在骨子里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人道主义者,甚至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们当然不可能要求一个资产阶级进步作家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看待战争等社会问题。但冯尼格赢得了众多美国人的共鸣。因为绝大多数美国人都象冯尼格在他笔下最终表达的那样,希望世界变得更好,希望人类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因为冯尼格用他机智、深刻的嘲弄引导人们去对这荒谬的一切做理性的思索。
冯尼格所以能赢得众多美国人的心,还因为在艺术上,他不象多数现代派作家那样,沉湎于对技巧完善的无尽探索中。他力图把更富表现力也更不易为人理解的现代派技巧,改造得更平易近人、更容易理解一些。譬如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理论,对现代派创作产生过极大影响,在一些现代派大师手中,发展成为一种不依客观时间的顺序衔接空间画面的手法。这种手法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但往往十分艰涩难解。《五号屠场》也采用了这种手法,但通过一番科学幻想的处理,情形就大不一样了。第一章在最后告诉我们:
“……书的开头是这样的:
“听:
“毕利、皮尔格允挣脱了时间的羁绊。”
随后在第二章里作者告诉我们,毕利因一次飞机事故得了精神分裂症,宣称他曾去过一个叫做特拉法麦多尔的星球。该星球的“人”能够同时生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毕利也获得了这种能力。于是他带着我们在时间中自由旅行。一些美国批评家称冯尼格的这种手法为“时间旅行手法”。
走进现代派,又走出现代派,这似乎是冯尼格给我们,也是给历史的一点启示。
冯尼格的主要创作领域是长篇小说。但他的短作中也有一些相当优秀的篇什。这些短作和他的鸿篇巨制一样,表面写的,往往并不是他要说的。譬如《艾皮凯克》,写一台准备用于指挥战争的全能计算机“艾皮凯克”因陷入无望的爱情而毁了自己。其实却是借艾皮凯克的“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十分朴素的愿望:毁掉战争机器,让人们相爱吧。《弃儿》写一个黑人孤儿跑到黑人士兵中寻找“爸爸”的故事,士兵和孩子之间由于同一肤色而生的,几乎是“天性”般的爱感人至深,但正是由这种爱反衬出了种族歧视的严重程度。《迷娘》通过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写出了女性美的不可抗拒,但是只要注意到男主人公是一个刚从朝鲜战场回来的士兵,你就会恍然领悟更多的东西。《这次我演什么角色?》似乎是个爱情喜剧,还颇有点风俗画色彩,其实却是对演员和角色的美学关系开了一个幽默的玩笑,等等。阅读这些作品就象是摆弄“魔方”,颇要费点脑筋,却乐在其中。这种乐趣理应留给读者,我就不再饶舌了。
一九八二、五、十六
冯尼格和他的小说
《筹海图编》的版本和作者
战斗在赤道线上
优秀的建筑古籍注释
斯蒂格利茨与“后华盛顿共识”
美国黑人作家的出版近况
自由市场创新机器
拴在皮带上的狗
“窗”与“影”
它从何处来?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