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风雪夜归人的“人”是谁
栏目读书献疑
作者金性尧
期数1983年07期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这是大家传诵的刘长卿名篇,末句尤为警策,统摄全诗之魂,恰恰又易生仁智之见:这个风雪夜归人的“人”到底是谁?
  有的选注本,以为指投宿者诗人自己,如中华书局《唐人绝句选》云:“夜归人即诗人自称”。四川人民出版社《古代诗歌选》云:“归人,指投宿的人”。而这个投宿的人则为作者。又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鉴赏集》刘伯阜先生评析此诗一文中也说“归人”是“作者的自我画像”。有的选本则未加说明。但我细味诗意,觉得诗人在闻犬吠时应是已在“白屋”之内,故“夜归人”恐非指诗人自己。试为申述之。
  第一句的苍山疑即指芙蓉山,“远”也不必泥于字面看成渺远之远。这句是写诗人未找到主人家时,仰望远山,身经风雪的心情;也可解为将到柴门,回顾苍山渐远。盖主人家虽离芙蓉山尚有一段路程(远),而这一带却仍称芙蓉山。不管怎么解,都不是主要问题。第二句写诗人已于雪夜进入“白屋”,这才看到屋内之“贫”,也即简陋。如“夜归人”果指诗人自己,则闻犬吠时应尚在柴门之外,又如何看到“白屋贫”呢?如解为犬在柴门内,闻诗人的叩门声而吠叫, 那末,对“天寒”句仍不能自圆其说,层次上就显得颠倒。即是说,“天寒”这一句应是诗人观察“白屋”结果获得的印象。
  三四两句,写诗人进屋坐定后,忽闻柴门外犬吠之声,随即情动于中,联想到邻近必有人回家了。诗人其实不曾看到“夜归人”,但读者却已隐隐听到“夜归人”的踏雪之声。犬见“夜归人”而吠,诗人则闻犬声而如见“夜归人”。他把自己的视觉引而不发,却有最大的可见性。这也就是中国古典诗歌“运意”之妙。否则,整首诗便体现不出诗人的敏锐想象力。叶燮《原诗·内编下》说的“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怳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倒可以借来说明这种境界。
  由犬吠而想到行人,这在乡村本为很普通的感觉,诗人却把这种感觉上升为使人对生活发生兴趣的亲切感情;外部世界的一点一滴的活动,都会在他心理上发生积极的作用,并将我们引进了大可流连的风雪之夜、灯光摇曳的荒村陋屋之中,让我们也分享着审美上的快感。为什么不说风雪夜行人而说风雪夜归人(“行”字也是平声)?这正是一个眼子,我们不能轻易放过,如解为诗人自己,这个“归”字便失却针对性,味道就差得多,因旅途投宿似难说“归”。至于这个“夜归人”,也可能指附近的村人,也可能指“白屋”主人:诗人投宿时,主人不在家,由他家人接应,过了一会主人才回来了。不过,这样解释未免过曲,弯子转得太大了,不如解为不相干的村人平稳些,不相干实际非常相干,没有这个“夜归人”,诗人也不会留下这首好诗了。
  其次,刘长卿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做的,芙蓉山又在何处?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芙蓉山条曾举了五处,有在今山东的,福建的,湖南的(两处),广东的。《嘉庆一统志》所列更多了,有二十一处。因此,一些选本只得说有好多处,不详所指。这是对的。芙蓉山之类地名,原可由当地人随口叫叫,或因形似芙蓉,或因山有芙蓉,或因与某一芙蓉故事有关。但我初步推断这首诗是刘氏任睦州司马时(代宗大历年间)做的。
  此诗在四部丛刊本《刘随州集》及《全唐诗》卷一四七中都置于第一首,接下来的第二第三首为:
  朝无寒士达,家在旧山贫。
  相送天涯里,怜君更远人。
  ——《送张起崔华之闽中》
  群公谁让位,五柳独知贫。
  惆怅青山路,烟霞老此人。
  ——《赠秦系征君》
  这里有一颇可注意颇有趣味的特点,即这三首诗都是第一句不押韵,又都与次句相对(这在唐诗中固然很习见),第二第四两句的韵脚,三诗皆用“贫”字和“人”字。刘诗是按体裁而不是按年份编排的,但这三首诗必是同一时期所作,并非偶合。第四首也是赠秦系的,第五首题为《夜中对雪赠秦系》。秦系为越州会稽人,长卿好友。《新唐书·秦系传》记刘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秦系还将两人的唱和诗编成专集。《全唐诗》卷二六○有秦系在会稽写的《耶溪书怀寄刘长卿员外》七律一首,题下注云:“时(刘)在睦州”。唐代的睦州辖境约有今浙江的桐庐、建德、淳安三县地,故秦诗末句有“严陵滩上胜耶溪”语。我因此设想,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当是刘长卿从他处回到睦州途经芙蓉山主人家投宿后作的,做了这一首又用同韵做了上述第二第三两首。芙蓉山虽然仍不能确指,但指今山东、福建、广东境内的可能性应可排除。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