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日本古典抒情美的佳篇
作者李德纯
期数1983年08期
  爱情小说在日本多不胜数,但川端康成(一八九九——一九七二)的《伊豆舞女》(一九二六),在同类题材的小说中,却有它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可以说是一个突破。尽管这部短篇,既没有深邃的哲理,也不大考究情节和结构,社会视野更不能说宽广,但由于它描绘了真诚浓挚的爱情,且有较高的艺术性,遂成为川端的成名作,永葆其艺术魅力,是日本现代文学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川端康成是日本早期现代派作家之一,也是日本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他就参加了新感觉派,他的名字总和横光利一联在一起,并称为该派的双璧。新感觉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现代派文艺在日本影响的反映,创作上强调主观感觉,致力于心理刻划,形式上同风行一时的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相对抗,内容上有把文学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倾向。《伊豆舞女》也有这种痕迹。
  川端是位擅长抒情的好手,笔端流露出一种特有的孤独、寂寞情调,这同他幼小时的遭遇不无关系。他出生于大阪的一个医生家庭,还在襁褓之中就父母双亡,不久,唯一的姐姐和抚养他的祖父也相继离开人间,从孩提时起就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他自谑是“送殡的名人”。这样的生活经历,必然要在川端的创作道路上留下痕迹,但更主要的是,川端写作《伊豆舞女》时的社会背景。正如和川端同时代在同类学校度过青春岁月的我国著名作家郁达夫,在孙百刚译《出家及其弟子》序中所指出的那样,“当时的日本,政治入于小康,思想纵横错乱之至。大家觉得旧的传统应该破坏,然而可以使人安心立命的新的东西,却还没有找着。所以一般神经过敏的有思想的青年,流入虚无主义者,就跑上华严大瀑去投身自杀,志趣不坚的,就作了颓废派的恶徒,去贪他目前的官能的满足。所以当时——我在日本修学的时候——的一高学生,自杀的,年必数起,而沉湎于酒色,屡次受了铁拳制裁,还不能改悔的,一学期中,也总有几个。”川端的众多作品,以虚无主义为基础,描写颓废的情绪,这虽然是后来的事,但在创作上追求静止的瞬间的“美”,描写刹那间的感觉以及受压抑的官能,始终是他作品的主调,在早期的《伊豆舞女》中已露端倪。
  《伊豆舞女》是对青春觉醒的咏叹,刻划的是真挚的男女之情,那样清新、纯真,水晶般纯净。二十岁的“我”和十四岁的舞女,互相吸引、倾心,不是出于门第和财产的考虑,通篇找不到一笔纯属生理性的、刺激性的描绘。在山顶茶馆老太婆的挑逗下,仅有一次的意荡神摇,也在良心的自责下,一闪而过。漫漫黑夜中,听到远处传来浸淫着江湖艺人苦涩与酸楚的鼓声,男主人公在短时间内多层次的心理变化,笔触哀婉,令人荡气回肠。尤其是结尾处那出人意料的一笔,愈加增染了悲痛感人的气氛。为了替飘泊中死去的婴儿作七期,“我”倾囊相助,几乎没有了旅费,借口学校有事,提前离去。上船前,舞女突然出现于港口,她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任何表露。此处无声胜有声,在冷漠平淡的表面,蕴含着炽烈的激情。这种匠心独运的描绘,烘托出“我”与舞女之间那种原始色彩的恋情,绝不是什么逢场作戏。同川端后期的《雪国》(一九三五——一九四七)中,中年舞蹈研究家岛村和沦落北国雪乡的艺妓驹子以及另一名年轻女人之间的三角纠葛,《山之音》(一九四九——一九五四)中,六十二岁的老公公尾形信吾和年轻儿媳菊子之间的猥亵感情,以及《千只鹤》(一九五一)中,男主人公菊治同比他大二十多岁的亡父情人太田夫人通奸等迥然相异。作家倾注全部艺术才能和感情,描绘的是未经雕琢和修饰的纯朴,天真无邪的短暂邂逅,深刻挖掘人物内在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掀起人们心中一阵阵情感的涟漪。《伊豆舞女》中,“我”与舞女虽不乏真诚、善良,但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的离别,给人造成一种无限惆怅的意境,这惆怅更多的是来自对那个辗转在生活底层的舞女命运的同情。“我”与舞女的萍水相逢,令人惋惜,唤起一种难以排解的思绪,久久萦绕于心。
  川端对于这个本来容易落入陈套的爱情题材,所以能够别取蹊径,主要还是在于艺术技巧上的高度成就。《伊豆舞女》与其说是小说,还不如说是清淡隽永的抒情诗般的小品。整个故事以秋色旖旎的旅游胜地伊豆为背景,与故事情节的感伤、哀怨和富于浪漫主义的情调和谐统一,情景交融,写景写情都达到了一种诗的境地。作者善于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变幻中,衬托人物感情上的细腻入微变化,善于为人物各种心理状态的外部动作、表情、肖像造型。从开头“我”冒着大雨,匆匆赶路,为追赶舞女而心急如焚;雨夜听到鼓声的忐忑不安;同纸商下棋时,因舞女的来临而心不在焉;穿过撒满落叶陡峭林荫小道,到达山顶,舞女替“我”掸土,以及其他不及备举的细节,以准确生动的心理描写,抓住那些使人们能清晰感受和想象的事物作证,寥寥几笔勾划出鲜明动人的情境,同时,还充分运用外在的自然情物,来帮助抒发和烘托作品人物的感情。通篇作品绝少作者自己对人物感情的直接抒发,大都通过情节的发展,自然地显示人物的内在活动和性格的美。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恰恰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也给读者的想象留下了较多的余地,使读者能得到远比字面更多的东西。为了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采用静止美的镜头来创造意境,把人物感情深处激起的波澜写得那么含蓄,似乎也是作者的所长。小说结尾,舞女突然出现在港口,始终默默无言,比她不去送行,或临别说上三言两语,更使别恨离愁富于真实感情,真挚地表现了失去爱情后的无限哀怨,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上述艺术手法的精巧,表现了川端接受日本古典文学陶冶之深,继承了日本古典传统的美。所谓日本传统美,如同对日本文化研究有素的郁达夫所说,是由“写男女的恋情、写思妇怨男的哀慕,或写家国的兴亡、人生的流转,以及世事的无常,风花雪月的迷人等等,只有清清淡淡、疏疏落落的几句,就把乾坤今古的一切情感都包括得纤屑不遗”的和歌,“若以情韵取长……余韵余情,却似空中的柳浪,池上的微波,不知所自始,也不知其所终,飘飘忽忽,嫋嫋婷婷”的俳句,“所费不多,而能使满室生香”的插花,“进退有节、出入如仪、融融泄泄”的茶道,“以单纯取长、以清淡取胜”的民间舞蹈(郁达夫:《日本的文化生活》)等构成,具体体现的。从《伊豆舞女》的艺术构思和审美意象中,都可以找到这些标记,它那精美的文学语言,诗意盎然的格调和意境,反映出川端的古典文学功底。他孕育于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枕草子》中,但又能从平安王朝文学的境界中脱化出来,醉心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乔依斯的创作,汲取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建立了他自己的风格。
  一九八二年五月二十三日于北京
  (《伊豆舞女》,川端康成著,李德纯译,收入《日本近代小说选》,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