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威纳《英国文化与实业精神的衰退》
栏目海外书讯
作者蔡以敏
期数1984年03期
  在今日英国,近代工业有时破坏了人们所珍爱的传统文化精神,悠久的传统虽然随时代的变迁而更改增新,但是有时又束缚甚至阻碍工业发展。本书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所涉及的虽仅限于英国(有时也提到美国),实际上却是人们常常退到需要好好解决的问题:即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之间的关系。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今天,英国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对工业的蓬勃发展和经济的飞速高涨,流露出一种仇视(至少是鄙视)的态度。这种心理状态形成了一幅文化光谱,在文学界、新闻界,以及建筑艺术上都有反应,有教育的文化界中有一些人,如狄更斯、穆勒、罗斯金、阿诺尔德、哈代企图抑制工业与经济的突飞猛进,产生了一些与当时的新形势不相符的“良好”愿望。如提倡古雅朴素的寓室和田园半亩,绿树一围的乡间第宅。
  有些颇有名望的政界人士,在工业化过程中颇有贡献。但他们也注意到工业“精华”给实际生活和思想意识上带来的严重后果,因而力图减少工业化的影响。这也造成英国工业创新方向的迟钝和管理的落后。
  工业名流中“英国绅士风度”,造成当时政策上的“优柔寡断症”。
  威纳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说到了工业化洪流出现的背景和英国文化的两重性。第二部分是世界工业化前景和维多利亚时代价值观的改变,以及中产阶级知识界人士对生活方式的新看法,第三部分是英国各色人等对英国工业化洪流的反感。第四部分是英国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从一八五○年以来,英国民族对工业化包括经济政策、国家安全逐渐淡漠的态度,是英吉利的传统文化对英国工业化的反映。
  威纳在序言里说:“在英国这个最先工业化的国家里,人们对工业化潮流并不热情;在这个给世界带来‘高速发展’的国家里,人们都对经济发展抱着迟疑的态度;在这个开始大规模进行都市建设的国家里,人们企图在涌起的经济工业的浪潮中筑起一垒文化的‘防疫圈’保持维多利亚时代形成的精神贞洁,然而,旧文化的古雅的温情,往昔的容貌,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溶于由它自己造成的工业经济的衰退中了。
  蓦地一看,这是多么地不协调呀!但它却一直真实地写下了英国过去一百年多的历史”。
  本书的文字清丽近人。但是读懂它不仅需要掌握和了解许多新词汇,而且需要广博的知识。读书之难在此,读书之乐恐怕也在于此。
  (Martin J.Wiener:English Culture and the Decline of the Industrial Spirit 1850-1980,Co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1,217pp.)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