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读《玉抱肚·官悟》
作者
王春瑜
期数
1979年06期
明代有首《玉抱肚·官悟》的小曲,有句曰:“一边是富贵荣华,一边是地网天罗。忠臣义士待如何?自古君王不认错!”①——这首小曲的最后一句,说得好极了!它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位居“九五之尊”的封建帝王们,历来是“不认错”,也就是不肯纳谏的;而那些进谏的“忠臣义士”,则往往挣扎在封建专制主义淫威的“地网天罗”之中。
历史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
为了欺骗人民群众,以及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任何剥削阶级总是要装饰几枝虚幻的花朵。设置“谏官”,表面上允许在帝王的耳边可以嘁嘁喳喳,就是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机器上“只可雾中看”的一朵惨白的小花。《尚书·胤征篇》谓:“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据此可知,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帝王求谏的把戏,是由来已久的。
玩把戏的人有句口头禅:“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历代封建帝王的最骗人的把戏,是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在董仲舒之流“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鼓噪声中,把自己美化为神。于是,帝王的嘴巴“含天宪”,他的每一句话,都成了“圣旨”,即“天之令也”②,是芸芸众生不能触犯丝毫的。这就不难想见,向头上缭绕着灵光圈、人间真正的至高无上的神——帝王进谏,尤其是“犯颜直谏”,其后果是什么了。
举几个尽人皆知的例子:殷纣王的叔父比干,见纣王荒淫无道,屡次劝谏,竟被纣王下令剖腹而死;另一个纣王的亲戚箕子,也是屡次进谏,纣王不但不听,反而一巴掌把他打入牢房,直到周武王灭商后,才被释放。明朝正德元年,御史蒋钦等进谏,弹劾权奸刘瑾,竟被廷杖,打得皮开肉绽,惨死狱中;天启四年,左佥都御史左光斗进谏,奏劾臭名昭著、罪大恶极的宦官魏忠贤三十二条罪状,结果左光斗被罢了官,死在牢里。如此等等,史不绝书。
也许有人会说,殷纣王之流是暴君、昏君,是拒谏饰非的,“明君雄主”——也就是好皇帝,当非如此吧?也不见得。朱元璋显然不能算是坏皇帝。但是,他对进谏者也常常是“龙颜大怒”,滥杀谏者。洪武初年,御史王朴生性鲠直,每向朱元璋进谏,“辨是非不肯屈”,“太祖怒令戮之,及市,召还,谕之曰:‘汝其改乎?’朴对曰:‘陛下不以臣为不肖,擢官御史,奈何摧辱至此!使臣无罪,安得戮之?有罪,又安得用之?’”③王朴的回答,义正词严。但朱元璋还是一刀砍下了他的头。即使以求谏、纳谏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又哪里能真正正确对待进谏者?著名的谏臣魏征,生前曾被李世民似乎视为掌上珠,病死后,李世民还煞有介事地跑到他家,“拊之流涕”。但不久,却解除了其女衡山公主和魏征儿子叔玉的婚约,并悍然“仆所为碑”④,即推倒了他亲自作碑文的魏征的墓碑。唐太宗对谏臣的真情实感,如此而已!
在历代帝王的眼里,谏官究竟算是什么呢?鲁迅曾指出:“奴隶只能奉行,不许言议;评论固然不可,妄自颂扬也不可,这就是‘思不出其位’。譬如说:‘主子,您这袍角有些儿破了,拖下去怕更要破烂,还是补一补好’,进言者方自以为尽忠,而其实却犯了罪,因为另有准其讲这样的话的人在,不是谁都可以说的。”⑤看来,在帝王的眼里,即使是最受宠信的谏官,至多也不过是允许进言“补一补”“袍角”的奴才。有些谏臣,也未尝不知道自己的这种身分。元代至元二十四年,桑哥“专权擅政,虐焰薰天”,大臣王彻理向元世祖忽必烈进谏,力斥桑哥之罪,忽必烈大怒,下令左右开弓,猛打王的耳光。王辩护说:“臣思之熟矣,国家置臣子,犹人家养犬。譬有贼至而犬吠,主人初不见贼,乃箠犬,犬遂不吠,岂良犬哉!”⑥原来,帝王与谏臣的关系,乃是主人与所豢养的良犬的关系。此中奥妙,当时的老百姓也未必没有识破。宋代的包拯,不仅是赫赫有名的“清官”,也是个曾经“反复数百言,音吐愤疾,唾溅帝面”⑦的谏臣。但是,元代的民间戏文中,却这样描绘他的身分:“老夫有件事向君王陈奏,只说那权豪每是俺对头。他便似打家的强贼,俺便似看家的恶狗。”⑧
“自古君王不认错!”——应当说,这支小曲是独具只眼的。
① 路工编:《明代歌曲选》卷10。
②《董子文集》卷1。
③《南京都察院志》。
④《新唐书·魏征传》。
⑤《且介亭杂文·隔膜》。
⑥《南村缀耕录》卷2。
⑦《曲洧旧闻》卷1。
⑧《元曲选》甲集,《包待制陈州粜米杂剧》。
读《玉抱肚·官悟》
不易
“构成灵魂的……是幽微的闪烁”
寻找智慧的时代
关于日本史的开始
塞维尼夫人和她的书信
“活着的人们需要再生”
偷得半联
谈《红》说“李”双飞翼
关注底层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