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读《英美文学散论》有感
作者
盛宁
期数
1985年04期
我与朱虹同志并不认识,但她在报章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英美文学研究的论文,为一些新版、再版的译著撰写的前言、后记等,凡能找到的,我都以极大的兴趣读过。前不久,偶然从朋友的书架上看到刚从国内捎来的《英美文学散论》,一种“他乡遇故知”的喜悦油然而生,我当即借下,仔仔细细地拜读了一遍。
《散论》中的近二十篇文章,除《西方关于哈姆雷特典型的一些评论》是二十年前的旧作以外,其余都是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虽然大部分文章我是重读,却依然觉得象初读那样清新和亲切。清新,当然是指这些文章见解独到,再读仍给人以新意;而亲切,则还有另一层意思。来到国外进修文学,我对当今英美文学批评的状况多少增添了一点感性认识:批评家的声音震耳欲聋,大有盖过作家之势。在哈佛书店,文学评论书架与小说书架相对而立,两类书籍的比例将近是一比一。评论著作数量之多实在大出我意料。这一现象的其他意义姑且不论,我由此而想到的是,我们国内的外国文学论著与已出版的翻译作品的比例,恐怕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太落后了。唯其稀少,弥足珍贵。此时此刻看到这本我国学者研究外国文学的论文集,又怎能不使人感到亲切呢?
我常常感到,对于生活在我们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的人来说,要从事一种文化背景相去甚远的研究,要克服的困难是很大的。然而,读朱虹同志的文章,你却不能不为她高屋建瓴的理解力和进退有度的分寸感所折服。在她的文章中,你绝不会有我们常见的那种对“异己”文化的敌对感,有的是一种迫切希望理解对方、并相信能够理解对方的同情心。就以她的早作《西方关于哈姆雷特典型的一些评论》来说,作者不是从某一既定的概念出发,硬把一个自己心目中原有的哈姆雷特强加给读者,而是用抽丝剥茧的办法,从浩如烟海的大量材料中,引出哈姆雷特这个文学典型形成的来龙去脉。作者的意思很明确:哈姆雷特之所以成为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绝不仅仅在于他体现了十七世纪英国时代精神的某些特征,而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唤起世世代代的读者思考和共鸣的魅力。围绕文学典型性的讨论,长期以来一直为文学形象与时代精神的关系纠缠不清。朱虹同志跳出从概念到概念的争论,扎扎实实地从事第一手材料的研究,用充分的论证对这个棘手的理论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理解和同情还包括注意克服自己的偏爱。她虽然“素来喜欢现实主义的古典小说”,却“经常提醒自己要注意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文艺”。(第327页)正是出于这种难能可贵的同情,她近年来孜孜不倦地在我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处女地上开拓。詹姆斯·乔伊斯,荒诞派戏剧等这些不少人感到头痛的现代派作家和作品,都是她研究的课题。对于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她也并不满足于驾轻就熟,而是不断努力使老树开出新花。前两年,报章上对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评论不少,但《<苔丝>——现代人的创痛》一文的读者一定会同意,她对《苔丝》的理解明显高人一筹。那种“作者描写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的俗套,本来是很容易把一部《苔丝》打发的,但她却与众不同地指出,《苔丝》是一出异教传统迷信与现代“文明”冲突造成的悲剧;哈代“超越了一般资产阶级男子欺骗无产阶级女子的故事中通常的社会、道德批判的含义”,目的在于揭示“一个损毁的星球”的“普遍真理”。(第93页)
朱虹同志对《苔丝》的这番评价,并不是故意立异鸣高。能见他人之所未见,固然因为她对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对作家的创作思想有全面而正确的理解,然而,能言他人之未敢言,真还需要一种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勇气。长期以来,我们外国文学研究的遭遇是够可怜的。过去受教条主义的影响,我们给自己搬来了不少绊脚石;四害肆虐时期,搞外国文学更无异于自掘坟墓;即使在打倒了四人帮以后,由于“左”毒一时未消,研究外国文学仍不免提心吊胆,因为不知什么时候来个“行政干预”,弄不好就得吃不了兜着走。前年底,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评介一位当代美国作家。我所接触到的西方评论几乎都称他“现实主义”,可是,现当代西方文学中“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已经早已不同于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更不同于我们通常赋予“现实主义”的意义。莫里斯·狄克斯坦就曾指出,自本世纪初以来,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兴起,美国作家的注意力也逐渐从客观社会转向个人内省感受,到了六十年代,即使是现实主义的作家,也并不遵循巴尔扎克、司汤达和简·奥斯丁的那种反映现实的传统,而是因袭了这个传统中由亨利·詹姆斯开创的一种抑或可以称为心理现实主义的变体……。①我觉得,实际情况的变化,需要我们找到表达相应概念的批评语汇,而不能无限地扩展某一现成术语的内涵,当一个词汇什么都表示时,它就什么也不表示了。为了避免误解,我决定在介绍这个作家时将这个术语“弃之不用”。文章发表前,一位好心的编辑(我绝无责怪之意)找到我,劝我注意用辞,现实主义文学是一切文学的最高峰,怎能“弃之不用”呢?“文章千古事……”。言外之意我已神会,只好将这些有犯忌之嫌的语句统统清除付排。这个例子虽小,但我想它足以说明,“现实主义”在人们心目中已经被神化到了不可侵犯的地步。长期以来,我们在外国文学研究中总摆脱不了为作家加头衔定性的习惯,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学生也是开口只问“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我并不绝对地反对定性,但我们是不是应该早一点从这种“凡是”的思想束缚中走出来,跨入实事求是的文学批评领域呢?我想是的。在这方面,朱虹同志已经为我们带了一个好头。她不仅敢于公开宣布“把现实主义奉为至高的文艺批评准则在理论上是缺乏根据的,是对反映论的一种过于偏狭的理解”(第327页),而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散论》,则是她“试图突破窠臼、摸索评论工作中一条更宽路子”的实际成果。(第326页)
很明显,认真学习和研究文艺理论的问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对于外国文学工作者来说,这里包括知己知彼两个方面,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一贯文艺思想,什么是他们对某些具体作家、作品的当时当地的看法和评价,两者虽不能截然分割,但毕竟又有一定的区别。其次又应加强对西方文艺理论的研究。自本世纪初以来,西方文艺思潮对文艺创作的反作用愈来愈大,许多文学作品都有一种自觉不自觉地纳入流行文学理论思潮的倾向。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对西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会有自己觉察不到的片面性。也许是我对朱虹同志的苛求,但我确实认为,这一方面是《散论》的一点缺憾。《散论》中的《对西方现当代文学评价问题的几点意见》、《从特罗洛普想到的》、《后记》以及几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论,都涉及文艺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但是,问题大多以怀疑和否定的方式提出,既未来得及展开,更缺少正面的回答。从一九七八年的《意见》到一九八二年的《后记》,在理论探索方面没有明显的进步。在《从特罗洛普想到的》一文中,朱虹同志已敏锐地觉察到“我们的外国文学批评往往从认识价值着眼”的偏向(第286页),意指对文学的“美学价值”应给予必要的重视。但这一点也可能正是《散论》本身的局限。对《简·爱》、奥斯丁、霍桑的评论中,如谈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仍不免流于我们一般常见的就人物性格刻划、语言技巧的泛泛而谈。为两部英国短篇小说集所写的序言,偏重于说明选材的“可读性”,其中关于莫泊桑和契诃夫的艺术风格和影响,还是直接沿用了毛姆为《短篇小说两百篇》所写序文中的论述,显得缺乏独立研究的深度。这些在我看来的缺陷,似乎多说了几句,其实,这些议论并不只对《散论》而言,主要是为了说明,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若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必须从加强文艺理论修养入手。文学作品的质地有“跑”与“飞”的区别,而文学批评本身又何尝没有“跑”与“飞”之分?我想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理论深度的不同。也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我才对朱虹同志如此坦率地苛求。
一九八五年元月写于哈佛
(《英美文学散论》,朱虹著,三联书店一九八四年五月第一版,1.25元)
①莫里斯·狄克斯坦,《伊甸园之门》,纽约Basic Books,一九七七年,第93页。
读《英美文学散论》有感
讲点逻辑
镜子
反思和误读
一次文化沟通的尝试
性·谎言·日记
詹明信的文化转向
亲切而日常的《中国》
此地是他乡?
今日南景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