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意难忘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谷林
期数
1987年04期
我的旧札记本上记有一篇想要看的文章,这是从报纸上新出期刊要目预告中札下来的:“随笔84/1,舒芜,名号称呼杂谈。”可是记下题目以后,没有及时去买这本杂志,过后,遂宛如逐逋亡,一失渺难追了。几回翻到这一页札记,不免有那么点儿惆怅。说也凑巧,新近得到骆驼丛书的《毋忘草》,此篇正收辑在内,“喜可知也”!而且,我原来只不过想从中获得一些文史知识罢了,岂意读来意趣浓郁,大大超过所望,试看下面这样一节:
人与人之间的称呼,里面原有许多讲究。现在的中国,似乎比较简单了,出了家门,一个“同志”可以通行于一切场合。然而细想起来仍有不简单者在。……写情书的过程当中,开头的称呼由“××同志”变为“××”,标识着什么?万一忽而又接到一封信,开头恢复了“××同志”的称呼,又意味着什么?(页39—40)
两个“什么”,抵多少繁辞枝言!本都是心中的积存,经作者这么一点拨,不禁茅塞顿开,领悟到名号称呼里边原来包涵着许多社会、历史意义,很能从中体察出人情世态来。“费孝通”!某一时里曾那般连名带姓,别无附加;而车过哈尔滨,“张权同志”这一声意外招呼,袅袅萦回,绵绵难忘。种种悲喜,虽在事后局外,读来依旧感沁心脾。文内多用“今典”,有信手拈来、左右逢源之乐。孔夫子夸赞子贡善于学习,说他“告诸往而知来者”,倘若我们能够庶几似之,从此万事用起心来,那真受用不浅了。文末还向“红学”专家们提了一问:
贾赦字恩侯,贾政字存周,明明见于林如海向贾雨村的介绍,也都符合名与字的文义必须相关的规则,但也仅此一见而已,此外全书中再也没有人称过“恩老”、“存老”(后四十回中,才一百零四回有朝中官员说过“贾存周江西粮道”),倒是不知按哪里的规矩,莫名其妙地称什么“赦老”、“政老”,这是我一直不解的。(页48)
引述到这里,不但大为佩服,而且深感惭愧。《红楼梦》是我读过的旧书中反复次数最多的一种,所说名号称呼的规矩也算是粗知一二,而作者指出的疑点,我却始终茫然未觉,视若无睹,岂非如清人吴大激之所言:“大抵无疑可问者,只是浅尝浮慕,未尝着实用功耳”。浅尝浮慕总归无望得臻于融会贯通、思若有神的境地,这是必然之理,也是深可悲叹的。
由于我在开头所说的那点儿因缘,不觉便绕着《杂谈》一文说开了,其实本书《题记》中特别提到的却是另外两篇:《谈算旧账》和《用谭嗣同、李大钊的眼睛来看》。《题记》中说那两篇,作者自己觉得说到了很重要的问题:“前一篇主张要算旧账而不讨旧账,有人赖账的时候特别要把旧账重算一算。后一篇主张要尊重历史,不能为了某种眼前的需要,模糊以至颠倒历史上的是非功罪”。(页1)《毋忘草》只是一本五万多字的小册子,但篇幅虽小,不可貌相,读上引《题记》之言可知。我之称述《杂谈》,殊属不得要领,然断章取义,或谓之“树犹如此”可乎?全书收随笔杂感十九篇,随处透露出一个研究工作者文心细密、逻辑严整的本色,而论述方式之不落常套,时时机锋闪铄,尤增加阅读的兴味。
作者本勿忘旧账之意,名此书曰《毋忘草》。这倒令我想起龚定盒《记王隐居》开头的两句话来:“于外王父段先生废麓中见一诗,不能忘;于西湖僧经箱中见书《心经》,蠹且半,如遇麓中诗也,益不能忘。”果真是这样,有的书叫人寓目难忘,也有的则让人一过便休。至于这一本,即使没有作者的叮咛,我以为,也将令你长时间感到齿颊留芳的。
还有一事我认为应该特别提一下,此书除94页有一个句号出位之外,竟没有发现一个错字,乃近年翻阅过的书刊所仅见。很想建议出版社让校对者的姓名也同责任编辑一般的署在书内,以接受读者的奖评。
(《毋忘草》,舒芜著,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六月第一版,0.74元)
意难忘
张戎的《鸿:中国的三个女儿》
不安分的人
读“金”小札
隐居的法国人
增田涉的印象
译者难觅,原因安在?
菲尔丁的《汤姆·琼斯》
卫理贤的国籍
创作能教吗?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