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文化的冲突与抉择》序
作者
李泽厚
期数
1987年04期
这本书是中外古今地大谈文化。在今年所谓“文化热”中,这好象已经是一种普遍的格式。有在半版报纸篇幅内就概括出中西文化几大“特征”的大作。有以数万字便判定中西传统优劣之“名篇”。也有讥讽别人以示高明却仍然是以空对空的评论……。
这样下去,我很怀疑。我怀疑这个“文化热”或将很快地转成“文化冷”。中国的才子们太多,下笔千言,倚马立就,无需什么准备便可以纵谈古今中外,如数家珍。无奈读来却总使人感到模模糊糊,勉勉强强。有时则如坠五里雾中,对作者们使用那许许多多的基本概念、观念是否自己真弄清楚了,也颇为担心。长此以往,即使年青的善男信女关怀祖国,热心文化,但能永远这样读下去而不会厌烦吗?
这很可能是我见识浅陋,杞人忧天。但我仍愿在此强调:现在要多搞一些专题的、微观的、实证的研究,主要的力量应该摆在这个方面才好。我以前提过:题目越小越佳,材料愈多愈妙。现在我也仍然这么主张。我想,中国人多,如果有五百人几年内分头写出五百个文化小专题,例如有关中外古今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对饮食、起居、服饰、房屋、交通、婚姻、家庭、娼妓、流氓、侠客、文人、礼仪、风俗、迷信、僧侣……等等作出细微的研究,或描述或记叙或分析或论说,那么,在这个具有广泛深入的专题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再来从总体角度比较、论辩中西文化或传统与现代,那不更多一点客观真理性吗?不此之图,老停留在抽象的空泛议论上,我看这个“文化热”的前途便并不美妙。
这本书显然并不属于我提倡的专题研究,它仍属于宏观议论。所以,它很可能有许多论断上和材料上的毛病和差错。作者给我来信自称此书“很粗糙”、“很肤浅”。我愿意相信这不是故意自谦而是大老实话。但我觉得,有这种“粗糙”“肤浅”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评价,就说明作者们有勇气,就比那些自我感觉过分良好的作者和作品,倒可能更有阅读价值一些。而且,这也表现出作者们已不满足于此书,从而将可能有不“粗糙”不“肤浅”的作品问世。
这是我所希望的。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五日于海淀
(该书由李述一、李小兵著,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化的冲突与抉择》序
追寻一己之福
提了一句的
观念的危机和规范的转变
浮华掩盖下的荒原
《报春花》是一个突破
钱君匋和他的装帧艺术
雕龙雕虫
绣像
精当活脱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