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读《流动的圣节》
作者
李庆西
期数
1987年09期
随后,坏天气就来了。往往秋季一结束,天气就开始变坏。
——海明威
有些事情只能是命定。人生的最大限定是时间与机会,就是说你无法获得选择时代的权利。生不逢时,余生也晚。对此,先人们咏叹未已,现代人更是无可避免地产生着无可奈何的悲剧意识。然而,事情并不妨碍人们选择自己的生活。
既然坏天气已经开始,我们可以暂时离开巴黎,去找一个雨能够变成雪的地方:雪花透过松树飘然而下,覆盖了道路和高高的山坡;山高人静,我们夜晚步行回家时能够听见积雪被人踩踏的响声。
…… 也许离开巴黎我就能够描写巴黎,就象在巴黎时我能够描写密执安一样。
过去,现在,将来。生活有它迷惘的时刻,也总有它美好的一面。海明威通过自己早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流逝的时间面前,倘能使自己的生活充满生命的律动,你将会把握某个自由的旋律。他那个关于“移植自身”的说法,显然可以作多方面的理解。
这般自我超越,正是一种活跃的生命形态所赋予的,海明威喻之为“流动的圣节”。他用这个标题写了一本书,回忆自己二十年代在巴黎度过的青年时代。几乎每一页都充满温馨的怀念。
读这本书,我不知不觉地忘却身边那些令人心烦的事端,确切说是暂时克服了自己的怯弱心理;就象海明威在巴黎的内伊元帅雕像下漫步的时候,在平静的思绪中,自己战胜着自己。海明威从内伊元帅失败的经历中想到:“每一代人都曾由于某种原因而感到迷惘,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他用这种态度理解历史,也理解他自己。也许,这正是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的海明威的清醒之处。
……他的军刀刺向前方,树木在铜像上投下阴影;他孤零零地站在那里,身后空无一人。他在滑铁卢败得多惨啊!
海明威没有进一步说明造成一代人迷惘的“某种原因”是什么,总之在他看来,问题不在于男子汉的一时糊涂。不管道理有没有说透,这种态度倒是颇为可爱。在一切可能引起心理倾斜的时刻,海明威总是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书中,他和斯泰因小姐关于“迷惘的一代”的争论,也很有趣。话题扯开去,迷惘竟与酗酒一般理论。两人之间的抬杠写得非常生动,大概海明威本人就是抬杠的能手。
海明威的东西,小说也好,回忆录也好,大概谈不上有多少深刻之处(因而,有些朋友说来更喜欢福克纳)。倘要寻找哲理,我知道甚至不如去读塞尚和梵高的画。海明威在书中讲到,他在巴黎的时候就经常去卢森堡艺术馆拜读塞尚的作品,还说获益匪浅。不过,我从海明威笔下领悟的东西,却并非他从塞尚那儿得到的,而是他直接来自生活的体验。说来倒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在一无金钱二无地位的情况下,人们依然可以创造自己的生活。
然而,巴黎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我们又很年轻;这里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甚至连我们碰到的贫困,突然挣到的一笔钱,头上的月光,事情的正误,还有躺在你身边、在月光下熟睡的人的呼吸声,都不那么简单。
这是一段充满活力的人生展示。也许,海明威研究者们对本书发生兴趣的理由是,它提供了作家初涉文坛的历史剪影,而吸引我的却是一番处于现实困扰中的人生过程。与那种贫寒而又充实的生活并行的,必然是某种自足的精神。
作为一部回忆录,海明威故意不用编年纪事的写法,而是完全着眼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工作、社交、旅游……,其中有许多富于情趣的小插曲。他写自己与那位心底善良的图书管理员的交往;写在塞纳河畔遇到的那些耐性很好的钓鱼人;写观看公路和场地自行车赛,他亲眼目睹一位著名选手在奥代伊尔普兰斯公园的赛车道上栽倒的情形,听见运动员的头骨在防护罩里碎裂的声音“就象野餐时在石头上敲碎一只煮熟的鸡蛋”……
还一再写到自己在咖啡馆里写作时的心境和当时所见所闻。身边来来往往的各路角色:象征派诗人和新闻记者,骗子和无赖。
如今来看海明威当时的生活,有人以为充满了某种浪漫情调。“到底是外国人。在咖啡馆写小说,你说多带劲!”其实,我也觉得挺带劲的。那些描述的确给人印象很深。只是听人这么嚷嚷出来,又觉着不是那么回事了。真的,对于寄居在巴黎贫民区的海明威来说,跑到咖啡馆里写东西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想想看,坐在那里,要一杯朗姆酒也须算计一下,总不是一桩特别有趣的消遣吧。海明威在巴黎期间的困窘,或可比之于三十年代在上海住亭子间的那些中国作家。处于人生与事业的开端,埋头苦干是首要的。事情总是这样:后来,那些劳作与辛苦慢慢被时间和成就所湮没,容易被人记住的倒是某种随意的行为、举止。于是这些都成了迷人的丰采。
那时候,海明威的儿子邦比已经赶在他的一系列重要作品之前问世。书中提到他给孩子喂奶的事情,包括煮橡皮奶头、奶瓶,以及配奶、装瓶等操作手续。大概哄孩子、洗尿布什么的不在话下。
“写得怎么样,塔迪?”
“我觉得还不错。但愿一切顺利。中午吃什么?”
海明威从许多方面写到他和妻子哈德莉一起经受的贫穷。譬如,饥饿就是一项重要内容,他说起饥肠辘辘的时候他们出门总是绕开食品店走。甚至最小的地方都要考虑着如何省钱。海明威还介绍说,削铅笔最好用卷笔刀,他发现用小刀削太浪费……。对于自己早年经历的困苦,人们是不会轻易忘记的。不过,海明威回首往事时并没有着意渲染和夸大生活的这一面。
以往的体验的确证实了“饥饿是有益的磨炼”,然而晚年已经成为阔佬的海明威却并没有产生将苦难神圣化的曲折心理。相反,他在这本书里用了更多的篇幅描述了艰难岁月中的愉快时光。在工作之后,他们夫妇享受着幸福的闲暇。他们观看赛马,或去高山滑雪。海明威本人则时常光顾拳击俱乐部,自以为算得一个不错的拳击手。从他后来写的几篇关于拳击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方面他的确很在行。
大概那时候海明威已经靠稿费生活了。那时候挣的不多,偶尔得到一笔钱,两口子也竟痛快地吃一顿。走进米肖饭店那种高级馆子,他们会感到异常兴奋。
当然,重要的还是工作。写作顺手的时候也是海明威最高兴的时候。文学创作和日常生活一样,既充满艰辛,也给他带来信心和乐趣。在海明威这段奋斗的经历中,你总能够看到浮士德的影子。事情正如歌德的主人公所说:“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工作与享乐,往往是一对矛盾。在我们周围,也许蛰居着一日三餐靠方便面过日子的孤独的学者或发明家,而隔壁的老二却成天摆弄摩托车驮着个傻妞四处闲逛;这泾渭分明的两种性格,似乎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人们在褒扬那些废寝忘食的工作者的同时,习惯把一切人生享乐视之如敝屣;或者一旦脑瓜开窍,想到要“学会生活”,便赶紧抽疯,任何事情都成了玩票。这种价值的对立关系,实际上隐含着某种古老的文化形态。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事物的不同价值,然而在选择过程中渐而形成的种种信条又把它推到先验的地位,这就使人生的价值观念离开了人的实现。
其实,海明威当日的“迷惘”,也正是反映着价值选择的困难。
我想,我并没有发愁。我知道我的短篇小说写得不错,将来在美国总会有人出版的。我辞掉记者工作的时候满以为我的短篇小说能够出版,可是我寄出去的每一篇都退了回来……
二十年代初期,许多象海明威那般未成名的青年作家(或者说文学青年),纷纷来到巴黎试试自己的运气。后来,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到头来还是没有撞上那份运气。海明威在这本书里还专门写了一个文学青年的故事,实际上是一则邂逅发生的插曲,很有趣,也很发人深思。那位自以为是而又缺乏自信的年青人,在咖啡馆里缠住海明威,要跟他讨论文学。这一章的标题叫做“出现了一位新学者”,很有几分揶揄的味道。海明威建议他搞点评论试试,他转而摆出一副批评家的架式,神气活现地开导起海明威来了。
说来,这位青年也是“迷惘”的一分子。不幸的是,他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这就显得“傻冒”了。
从实际情况来看,“迷惘的一代”与其说是一个文学流派,倒不如把它看作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的确有着“某种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欧洲的生活状态,尤其给年青一代带来深刻的精神危机,使他们已经无法按照父辈走过的道路去建立自己的事业。同时,生活失去了惯性,必然引起价值观念的紊乱。老一辈的成功之路既已消失,便失掉了它的光彩。于是,下一代人如何走自己的路,成了一个时代的课题。
处于这样一种尴尬境地,苦恼和焦灼是必然的。在海明威早期的长篇小说《太阳也升起来了》里边,主人公杰克的命运就真实地反映着这般境况。然而在这本关于自己的回忆录中,海明威并没有透露他当时的困惑。按书上写的,他几乎在每一桩事情上都有自己的看法,都能拿定主意。而且自己的主见都还不错。他的“迷惘”好象是在另外一些重大方面,诸如社会理想、人类命运、世界前途等等一类问题。这都是本书没有涉及的。海明威写作这本回忆录时,离开当初已有三十多年光景,也许年青时代的精神困窘已经淡忘,要不就是自我实现的成功的选择更使他难以忘怀。
偶尔,也感慨自己当时太年青了。
他肯定早已想过:假如当时他不是远赴巴黎,而是就近去了纽约……;假如他不是毅然放弃新闻记者的职业而专事写作……;假如他一味迷恋斯泰因小姐的沙龙,或过分热衷某个文人圈子……;假如他也象菲茨杰拉德那样娶了个象泽尔达那样的娘们……;毫无疑问,他就不是人们所知道的海明威了。
人的一生很复杂,是由数不清的环节组成的,好象哪一环都很重要。
端视着青年海明威的脚步,他自我感觉大体良好。他想过,假如生命从头开始,他还会这么走过来。
当年的巴黎一去不复返了,不过巴黎始终是巴黎。你变了,巴黎也在变。
一九八七年五月 北京太平庄
(《海明威回忆录》,原名《流动的圣节》,〔美〕海明威著,孙强译,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六月第一版,0.83元)
* 引自海明威《流动的圣节》,下同。
读《流动的圣节》
逼问剧场
师表
读点校本《登科记考》
社会群体的另一种记录
关于铁铉次女的诗
读“金”小札
胡里胡涂说自由
新媒介世界中的社会
交谈与倾听的艺术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