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在词语的密林里……
作者尘元
期数1988年10期
  (56)…在了。《参考资料》(1988—07—10)的一篇论文有这样的句子:
  “航天计划每天追逐的目标在星际,把和平摆在了首要地位。因为和平可以带来繁荣和财富。……”
  “摆在了”,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结构:“(动词)在了”=“(动词)在”。上句在我们老一代人写出来时是这样子的:
  “航天计划每天追逐的目标在星际,把和平——在首要地位。……”
  语言要素的变化,有时并等待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这是说,即使社会生活没有发生显著变动时,语汇、语音和语法都可能悄悄地起变化。语汇的变化比较显而易见,语法的变化却少些。
  (57)西瓜水。在抗战中的重庆,小吃店有出售“西瓜水”的,一尝,完全不是把西瓜压榨出来的水,而不过是一种果汁:在重庆时是橘子汁。“西瓜水”是译音,即英语的squash——在英国英语里,这个词的一个语义为浆果榨出的软饮料。“西瓜水”这个词现在消失了。
  (58)地名学。新近成立了地名学研究会。地名学是一门综合的学问,也许可以说是多科交叉性的学问。地名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实用的分支;地名学同时也是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地名学至少牵涉到地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等等学科。西方有一个字叫做Onomastics,译为“命名学”,是研究人名地名的来源的学问。还有一个字叫做toponymy,也许就是“地名学”。
  地名是很有意义的,研究地名是一门饶有兴味的学问。比方“羊城”(广州关于五羊的传说),“哈尔滨”(一说由满语halifan转化而来,意为一种扁豆)。
  美国有三个地名显示了三种语源——同时也说明了这三个地方的早期社会史:
  New York(纽约)——在英国旧地名“约克(郡)”(York)之前加上一个“新”(New)字,表明这是初来美洲的英国人用他们熟习的地名称呼这个新地方。
  Los Angeles(洛杉矶)——西班牙文“天使们”之意,表明从西班牙人进入中美洲后来到这个地方,以西班牙语命名。
  Chicago(芝加哥)——这里的chi一不念“芝”,念shi-(希),源出印第安语,是某一种植物(也许是此地的特产),可见此地原来是印第安人聚居之处。
  研究地名,往往如读一部社会史或民族史。
  (59)“西西”。“演员一曲终了,手提话筒,款步弯腰,道一声‘西西’,‘请多关交’,或者添一句:‘但愿你死欢’。”(《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07.07.)“西西”即“谢谢”的讹音,“关交”即“关照”,“死欢”意为“喜欢”。——评者谓:说这是粤语,粤人恶心;说它为闽语,闽人未必高兴;“四不像”,却充满“港味”。粤方言区讲普通话发音不纯,声调不正,情有可原——问题出在全国性表演中出现这种不必要的讹音,完全可称之为某种程度的语言“污染”。
  (60)乌尔都语/英语?巴基斯坦是多民族国家,二十四种民族语中的乌尔都(Urdu)语在全国应用最广,但因为英国百年统治,英语在大中城市中相当普及。巴基斯坦在一九七三年宪法中规定:
  “巴基斯坦的国语是乌尔都语,自宪法生效之日起十五年内(即一九八八年四月十二日之前)为其作为官方语言做出安排。在乌尔都语取代英语之前,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所以在今年四月前后,全国上下对这个问题争论激烈。语言问题的“热点”今年移到巴基斯坦——前几年热点先后在比利时,加拿大。
  反对以乌尔都语为官方语言的理由是:
  1)认为乌尔都语科技词汇贫乏,采用乌尔都语,摈弃英语将降低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
  2)认为除乌尔都语以外的其他一些民族语也应当享有同等的“国语”地位;
  3)认为乌尔都语“落后”,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在多民族多语言社会,即使规定其中流行最广的一种为“国语”,都会导致激烈的语言冲突。
  可见对待语言问题——其中包括对待文字问题,包括对待方言土语问题,政策性是多么强。
  (61)“四大”。近来流行的“严肃文学”《血色黄昏》这部小说中描写十年灾难中的一个社会现象:
  “一米六几的大姑娘像小兔子一样,什么也不知道。问她我
  国四大发明是什么?回答: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页436)
  也许这个“故事”只是作者的艺术夸张,可是回头一望,那些岁月除了被从宪法取消了的那“四大”之外,还指望青年人会得到什么信息呢?没有知识导致愚昧,愚昧导致盲从,其结果是一切都化为乌有了。正所谓:“往事如烟”——人间万物化为一缕青烟,呜呼!
  (62)无人性。还是那本写知青在兵团中的悲欢离合的小说《血色黄昏》,真实地描绘了作为最最最革命的红卫兵主人公(据表述为《青春之歌》作者的儿子)回忆往事所写下的无人性片断:
  “用打击妈妈来表现自己革命,用打击妈妈来开辟自己的功名道路,用打击妈妈来满足自己对残酷无情的追求。我不知道一只小狼会不会在它妈妈正被猎人追捕时,从背后咬它一口,可我却利用文化大革命之机,狠狠地捅了自己母亲一刀——不管她有时怎么抠门儿,脾气怎么坏,终归是把自己哺育大了的母亲!”
  从无人性到兽性,从兽性到超兽性,这一段自白写得淋漓尽致。
  (63)三人成众。三个相同的汉字(或者汉字的三个相同的“部件”),组成一个新的汉字,这新的汉字往往是那三个组成部件的总和或超总和。三人成众——众是简化字,却是合规律的,众=人十人十人或者:众=Σ人(人的集合体),集合体比三个成分之和要大得多。
  三口成品,三木成森,三日成晶,三火成焱,三耳成聂,三水成淼,三金成鑫,三女成姦,三直成矗。
  或以此为例,证明汉字取蕴藏的信息量大,不一定。
  (64)“以文养文”。报载作家王蒙部长说:“以文养文。”我没有机会听释义,如果是想办法创收来改善自己的处境的意思,则这两个“文”字词义不一样,第一个文指能取得适当收入的活动,第二个文则指难于取得收入的活动。仿“以文养文”例,出版界曾创过一个词组——“以书养书”,说穿了就是出版一些有众多读者能赚钱的书来支持另外一些内容专门且要亏本的书。
  这种“以(什么)干(什么)”的语词结构,在汉语里屡见不鲜。例如“以心比心”(或“将心比心”),两个都是心,但又不完全是一个人的心;“以牙还牙”,两个都是牙,但前一牙是我的牙,后一牙则是敌人的牙。还有常见的“以毒攻毒”——两毒都毒,但属于不同主子的毒。前清时提倡“以夷制夷”——即利用这一部分“夷”人(洋人),来整治另一部分“夷”人,而那时的帝国主义分子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华制华”——末一个“华”字是中国人,头一个“华”字是汉奸,或者走狗,不是人。
  (65)言语,语言。语言学专著把“言语”和“语言”分开,来表述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的两个术语,即langue(语言)和parole(言语)。索绪尔说,“语言就是言语活动减去言语”,又说“语言”和“言语”是“言语活动”所代表的整个现象中的两个因素。我怀疑这两个颠倒了汉字所能表达的区分,有更好的译法么?——日本一个著名杂志《言语》,研究的就是语言十言语。
  (66)齐飞·一色。七世纪的王勃给我们留下了千古名句: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江一色。
  好一个“齐飞”对“一色”!十三个世纪后,仿古作如下两句打油诗:
  标题与广告齐飞,汉字共英文一色。
  谓余不信,请看某报——


  “足球天地”是报上的一栏,“goldlion”与“金利来”是一种洋商品或土洋结合商品的商标,真可谓得商品经济新秩序风气之先者也!
  (67)“大”字风。曾作《释“大”》一文(收在《辞书和信息》一书中),阐明现代汉语的某些规律性东西。作者曾唱然而叹曰:
  “大跃进”是特定地点(社会主义中国)在特定时间(一九五八年)一种特定思潮(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那种思潮)指导下发生的一种‘左’倾政治运动。”(页39)
  作者认为“只作字面上的简单解释,根本不能表达这个词的语义。”
  时文(《文汇读书周报》88.07.02)提醒:近来作品题名刮起一股趋“大”风。继《唐山大地震》后出现了可观的“大”书名:
  《中国大趋势》
  《阴阳大裂变》
  《世界大串联》
  《人工大流产》
  《鸳鸯大逃亡》
  时文作者(贺锡翔)以为《南京大屠杀》的“大”字用得对,用得严肃;而《人工大流产》的大字却有点不伦不类。
  凡是词语形成一股“风”的,都会产生“负效应”,难道不是么?
  (68)乐仔。合众国际社报道(88.07.07英文电)云:
  “已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语言又出现了一个新词‘乐仔’,该词是靠近香港城市广州的一个专有名词。”
  乐仔=同性恋者——连这家外国通讯社也不得不惊叹“这一短语表明广州出现了一种令人吃惊的时髦。”
  同性恋的事实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上不算短,但像西方那样公然以同性恋者姿态暴露在公众面前,是新近才发生的。开放带来了一些预想不到(其实也预想得到)的消极因素,毋需吃惊。
  正如西方出现homosexuality(同性恋)时“制造”了一个新词GUY来称呼这些“分子”,此刻在我们这块黄土地出现同一类社会现象时,不知何人也“制造”了这么一个新词:“乐仔”。
  guy不见于正经的英语词典;“乐仔”也未入典,是不是从香港华语“引进”的呢?
  (69)○(零)。从前“崇洋”者说,月亮是外国的圆;如今,任何人都有权利说,“零”却是中国的圆。
  “零”用现代汉语表达为圆圆的○,同阿拉伯——乃至西方的表现符号即椭圆○不一样。
  ○已制成字模,而且各种字体各种尺寸的字模,且进入《现代汉语词典》,但很多“典”未收。
  “到二○○○年如何如何”——照现在公布的数字写法应作“到2000年”,没有那个圆圆的圈;“一九三○年春上海”官方写作“1930年春上海”,也失去了那圆圈。不过正式文件上写年月日时仍用汉字,一用汉字,则这个圆圈就不可少了。
  博士(=博学之士)于光远(不是于光远博士;“博士”在人名前或后,释义不同,“博士”在人名之后是一种学衔,现又改为职称;“博士”在人名前意为“博学之士”或“博识之士”,可见汉语字序的重要!)近来呼吁常用汉字和通用汉字都应该加一个圆圆的○=零,恰当之至。
  (70)后门。一九八八年七月三十一日,王府井某大企业休息(星期日),门前挂一大牌子,上面写道:
  有事请走后门
  妙哉!“有事请走后门!”前门休息了,“有事”只好请走后门——后面的门。“前门”走不通了,也只能“走后门”。后门,走后门,请走后门,只好走后门,只能走后门。妙哉!妙哉!
  (71)公关小姐。广州及其周围,对女服务员大都称“小姐”——这是近几年称谓的变化,由“同志”变为“小姐”,恰如几十年前由“小姐”变为“同志”。报上标题:《穿军装的公关小姐》(《人民日报》88.07.31)。这篇报道文章出现了这样一大串由“公关”组成的词语:公关小姐——公关舞台——公共关系部——公共关系协会——公共关系理论——公关活动。文中说,“公关小姐”的使命:“沟通和外界的联系,宣传企业的形象,协调企业的内部关系,推销企业的产品,维持企业的生存”——任务大矣哉!前四句也许恰当,最后一句未免有点艺术夸张。凡正派的企业赖以生存的是自己的产品和企业的作风,而不能只靠“公关”维持罢?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