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一次文化沟通的尝试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余楚
期数
2000年06期
《远近丛书》第一辑包含《生死》,《夜》,《梦》,《自然》四本。生死、夜、梦、自然,这是一组语词,而且是一组具有强势的语词。所谓强势,简言之,就是这些词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已被最大限度地接受,并成为极富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我们在写作中,已经很难对它们做出全新的阐释。但同时,它们也是人类生存中实实在在的、必然要面临的大主题,即便是热衷于喜新厌旧的现代人,也仍然无法避开它们。因此可以说,这些语词离我们很近,同时又很遥远。
语词如果仅仅停留在语义学的层面上,而不是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准确命名与阐释,那么,它就会沦为知识的负担,走向生命与智慧的反面,其间的距离总是令人望而生畏。因此,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对语词乃至由语词所构成的知识产生怀疑,甚至是抵触和叛逆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那些强势语词,情况更是如此。譬如说,对于以上所提及的这组古老甚至貌似陈旧,但却具有永恒意义的语词,就很少有人敢于对其进行直接单纯的抒写。因为抒写者害怕陷入空洞,陷入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茫茫虚空之中,最终被语词牵着走,成为语词的俘虏,彻底丧失所要表达的意义,笔下流淌而出的仅仅是一些陈词滥调,个人与生俱来的真实体验却在这种漫无边际的语词洪流中遭到了淹没。之所以出现这种可能结果,其原因就在于强势语词挟裹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以观念固有的坚硬形式摧毁了抒写者言说自身的能力,自然而然地遮蔽了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无形的距离感在这里成为难以逾越的心灵障碍。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我读到乐黛云教授和法国学者金丝燕女士主编的《远近丛书》时,感到由衷地喜悦。这套丛书每本都由一位中国人和一位法国人合写。他们都是来自中法两国不同学科的学者或著名作家,他们的年纪从二十四岁到七十三岁,横跨了整整半个世纪,此次统一在一组富有魅力的语词之下,以一种异乎寻常的抒写姿态,直接单纯地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大主题进行了细腻深情的吟唱。其写作姿态的大胆性,言说的个人性与鲜活性,都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和震撼。每位作者的字里行间,都渗透出强烈的个人体验的气息,当他们从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出发时,他们就不再是“学者”、“教授”或“作家”了,这些社会性的命名方式被遗忘在抒写者的背后,他们仅仅是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人”,以普普通通的“个人”方式,以普普通通的夹杂着痛苦与欢欣的活泼语言,娓娓动听地叙述着“我”的生死、夜、梦与自然。
乐黛云教授在丛书的序言中写道:“要保持独特之处,就必须从每一个人自己的人生体验出发,而不是从已经形成的概念、体系出发。中国古人认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时间里,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一种‘情景’,这种‘情景’随个人的心情,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周围景物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作为主体的人的体验,外在的一切就不能构成意义”。这段话点出了丛书创作的宗旨,注重个人经验,摆脱一般学者所热衷的概念、体系,消除人与人之间心灵与智慧交流的障碍,惟有如此,才能保持“独特之处”,外在的一切才能构成“意义”。这里的“独特之处”,照我的理解,不仅仅是个人体验的独特性,同时亦指学者或知识分子面对人生面对社会所持有的清醒的理性批判精神,一种特立独行的心灵质地。换句话说,惟有如此,作者的言说才不会淹没在语词之中,才能够激发出生命的激情与活力,才能够在人世的艰难坎坷中,在飞逝流转的光阴中,充足地汲取智慧,并使得心灵的交流成为可能。这就是“意义”之所在。做学问的人,往往容易受困于概念体系而无力自拔,这是文化发达导致的一种神经麻痹症。埋首于文字和纸张之中,彷徨在观念与概念之间,知识有了,个人性情却废了;书是念过好多了,智慧却像沙漠中的雨水,迟迟不愿垂临。这样的学者,这样的读书人,只能使人敬而远之。学问、智慧如果不建立在个人生命体验的基础之上,那就是虚妄的,不可靠的。
如果从远近的另外一层意义看,由于丛书是由一中一法两位学者抒写同一个主题。这样,就出现了一种相映成趣的文本现象。面对人类共有的大主题,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法国文化,肯定都有着其曲径通幽的共性;但不可否认,其差异性与互补性也是极为明显的。在这里,同样存在着一个远与近的问题。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和欧洲的一些学者,大抵都不赞成在“全球意识”的掩盖下,实现所谓世界文化的“相互同化或一体化”,认为这些说法仍然只是某种“中心论”的变种。这些学者主张文化的多元化,认为只有承认并保护文化差异,促进各种文化体系之间的相互理解、吸取和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认识自己,人类文化才能发展,才能避免灾难性的文化冲突及其所可能导致的战争。缩短或消除距离绝不等同于“同化”或“一体化”,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人只有在保持自己的“独特之处”时,真正的交流才有望实现。
(《远近丛书》第一辑,上海文化出版社,二○○○年二月第一版:《自然》,安娜·索瓦涅阿尔戈、乐黛云著,9.50元;《夜》,马尔蒂娜·拉芬、唐克扬著,10.00元;《生死》,艾克沙维·李比雄、汤一介著,9.00元;《梦》,莫里斯·伯莱、金丝燕著,12.00元)
一次文化沟通的尝试
“九叶”长青
“历史”另一面的困惑
正误求证三则
挣扎的犹太人的记事者
不悔少作
日本的“读书战争”
大浴大洁
《人文科学》:民主的危机与民主的建构
又是樱花散落时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