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长者的智慧
作者王观泉
期数1980年02期
  一八二三年夏季的一天,在德国魏玛城(当时是一个公国)的一个阔绰的门口,来了一个可以说是很寒碜的青年人:“我向四周瞟了一眼。仆人打开一间房子的门,我就跨过一面嵌着Salve①字样的门槛,这是我会受到欢迎的预兆。仆人引我穿过这间房,又打开另一间较宽敞的房子,叫我在这里等一会儿,等他进去报告主人我已到了。”这是青年人当天的日记。不一会一个长者站在这青年面前。长者就是诗人歌德,青年就是后来以《歌德谈话录》②驰名于世的艾克尔曼。当时,歌德七十四岁,盛名于世,艾克尔曼三十一岁,默默无闻。
  狂热的崇拜和热情的教导,使这一老一少结成莫逆之交。是歌德的幸运,还是艾克尔曼的幸运?这倒不好回答了。但是正因为崇拜得狂热和教导得热情,才使世界文学典林中留下了《歌德谈话录》这部研究诗人晚年生活、思想、理想和创作的佳籍。
  世界文坛上还真有些因幸运而出现的书。法国大雕塑家罗丹,同青铜、软泥和顽石打了一辈子交道,然而假如没有默默无闻的吉塞尔多年追随罗丹,用与罗丹无数次的谈话记录编写成《罗丹艺术论》③,就会使超群出凡的罗丹创作经验永远埋没。歌德在五十九岁时写了一部自传《诗与真实》④,这是研究歌德的第一手材料,但他只写到二十七岁,也即是写到他定居魏玛之前的生活。而歌德在魏玛足足生活了五十余年!假如没有艾克尔曼的真实的记录,诗人晚年的生活和思想就很难充分认识了。
  歌德把艾克尔曼引进了魏玛,引进了诗人的精神世界,引进了诗的堂奥……。且看看一张歌德居室的照片。正是在这里,艾克尔曼见到了歌德:“这间房子很凉爽……房里一边摆着一架钢琴,壁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绘画和素描。通过对面敞开着的门,可以看见里面还有一间房子,壁上也挂着一些画。”艾克尔曼的记录和照片一模一样。是有一架三角钢琴,琴前圆桌上放的是一尊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尼开的模拟制品,墙上是几幅被维苏威火山爆发埋没而后又发掘出来的庞贝城的壁画复制品,门顶上是古代希腊瓶绘仿制画,左侧那个巨大的雕塑是希腊神话中宙斯王的妻子赫拉王后的头像仿制品……。歌德是个古代希腊罗马艺术的爱好者。他诵读荷马史诗,欣赏《拉奥孔》等雕塑(写过一篇论文),崇尚巨灵普罗密修斯的事业(写过诗)。这是浪漫主义诗人的共同爱好和信仰。英国诗人拜伦和雪莱,歌德的挚友诗人席勒等,都在古代希腊罗马艺术中获得过思想力量和创作性灵。艾克尔曼也曾去过意大利,染上了古代希腊罗马热。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聆听歌德的教诲,真是舒适而又幸福。


  艾克尔曼没有辜负歌德十年的培育。歌德逝世后,他整理出版了长诗《浮士德》的第二卷,又编写了《歌德谈话录》。人们也没有忘记艾克尔曼,他一八五四年去世,在他的墓碑上,魏玛城给他刻上了“歌德的朋友”。这是十分光荣的。
  我们不是评介《歌德谈话录》,只是想介绍一幅照片,为阅读这部经历一百多年考验的名著的读者提供引起兴趣的资料,并随意谈谈艾克尔曼,以纪念他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如果说要从中悟出教益,那么我想到的却是茅盾、叶圣陶、丁玲、巴金……等七十多岁的长者。中国的艾克尔曼,在哪里呢?
  ① 拉丁文:欢迎。
  ② 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曾出版过周学普译的《歌德对话录》,本文所引系新出版的朱光潜译本。
  ③《罗丹艺术论》,性质与《歌德对话录》相象。美术史上的名著,在我国也有两种译本:曾觉之译《美术论》(开明书店1930年出版);沈瑛译《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出版)。
  ④《诗与真实》有思慕译本,书名改为《歌德自传》(上下册,生活书店1936年出版)。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