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一个心理学家的历险
栏目海外书讯
作者梁居
期数1989年07期
  一九七○年,马斯洛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然而他的影响却与年俱增。他坚持认为人具有“真正的自我”,确信“自我实现”。在如今广为流行的自我提高计划中,如调节情绪、减肥、健美,这些思想都被充分地利用。爱德华·霍夫曼的新著《人性的权利——亚伯拉罕·马斯洛传》也随之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霍夫曼本人也是心理学家,曾与别人合著过心理分析学家威尔汉姆·赖克的传记。他在这本书中追溯了马斯洛思想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他最有特色、最具影响的各种理论的形成。马斯洛一九二八年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那时他就对约翰·沃森的行为心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威斯康辛大学读过研究生,研究了猴子的群体行为。毕业后他回到纽约,先后拜在许多名师门下:哥伦比亚大学的爱德华·桑戴克,三十年代欧洲著名行为科学家阿弗雷德·艾德勒、卡兰·霍尼和库特·戈德斯坦,以及麦克斯·威瑟默和艾利克·弗洛姆。
  成为布鲁克林大学心理学教授后,马斯洛仍然保持着学生的那种开放、刻苦和执着的精神。他高高的个子,身子微向前倾,恭听艾德勒或本尼迪克特对提问的解答,这使他的理论基础中带有强烈的美国式的“动手意识”。威瑟默向他提示说,人类的冲动和行为有可能从生存需要和性满足扩展到仁爱感情和爱他主义。戈德斯坦通过临床观察和理论分析,向他表明,每一个有机体,包括人,都怀有充分利用自己潜能的要求。到了四十年代,马斯洛开始创立心理学的“第三力量”,它比“第一力量”心理分析更为乐观,比“第二力量”行为主义更为深入丰富。他在一系列著述、论文和授课中,勾画出关于动机和个性的新型理论,他称其为“生存的心理”。传统的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被本能的需求所驱动的,如食物、温暖、性发泄等。一旦这些低级需求都满足了,人就会转向高级需求,如情感、爱情、创造、爱他主义。这时,人们就要从“高度发达”的人那里获得指导,那些人就是“圣人”。然而,马斯洛却指出,平民百姓与那些圣人一样,都怀有某些潜能,并希望能够一展才华。于是,到了六十年代,许多人都以极大的热情来寻求自己潜能的发挥,马斯洛一时成为轰动人物,他的《通向一种生存的心理学》仅精装本就卖出二十万册。
  到了晚年,马斯洛的领域进一步开阔。他醉心于顶峰经验——“天国的一瞥”——对人的改变的力量,探求建立一个由具有这样经验的、自我确认的人所组成的社团。他看到了心理学中的“第四力量”,也就是注重超凡经验,并专门创造了一个词:转换个性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他坚信人的自我确认和事业成功是相互联系的,这可以使一个人既是进取的商人,又是本性的探求者。
  霍夫曼在书中谈到了许多二十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并且对马斯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了生动的描述。不过,他奉献的形像并不完备,很少讲马斯洛的家事、妻儿老小和私生活,这使读者感到这是一部带有局限性的学术传记。尽管如此,这本书仍然饶有兴趣,而且耐人寻味。
  THE RIGHT TO BE HUMAN:A BIOGRAGHY OF ABRAHAMMASLOW,by Edward Hoffman,Jeremyp.Tarcher Inc.,416Pp.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