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空山有人迹
作者刘小枫
期数1990年12期
  一
  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当年对我颇为厚爱,常让我去她家,偷偷给我讲解《人间词话》。那阵子,外面“批林批孔”的风声正紧。回想起来,老师对我厚爱,给我开“小灶”,盖因我一颗“红心”迷醉于古典诗词。
  老师给我讲过她的一段经历:一九四九年前夕,全国即将解放。身在国外的她满怀激情,决意飞回大陆,参加祖国建设。她在机场正好遇上刚从大陆飞出来的大学同窗同舍好友聂华玲女士。双方都惊愕困惑,对方何以要背道而驰。一场想说服对方的争论不可避免。当然,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各自东西飞了。众所周知,聂华玲女士现在成了知名华裔作家,而少有人知道,我的老师做了几十年老“运动员”。据聂华玲称,我的老师当年在大学里就是出色的才女,文学才华比她要高。
  几年前,我读到顾彬教授的《空山》(中译本名为《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也有一种“背道而驰”之感。顾彬对我亦有如是观,我们难免大吵一场,结果仍是“东西”飞了。
  顾彬并非出身于一个基督教家庭,他早年受洗信奉新教,全然是自己个人的决意。上大学后还潜心研修神学和自己本民族的德国哲学。后来虽未“叛教”,却毅然把神学扔掉,专门做起汉学研究来。他对我深感困惑:何以我要去捡起被他扔掉的神学。
  柏拉图的“洞喻”:亮光在你背后。也许顾彬教授心里一直在暗暗对我如是说,或者,期待着我的“蓦然回首”。
  欧洲的汉学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督教界的学者。历史上,最早把中国文典带到欧洲的,是传教士。如今,欧洲的汉学家中,神甫和牧师占的比例依然不小;另一类则是非基督教的人文学者。据我的接触,这类汉学家与基督教多少有点“宿怨”.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