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纪昀俞樾妇女观比较
作者
舒芜
期数
1992年04期
知堂常说他不信鬼而喜欢听人谈鬼,他不相信人里面有鬼,却相信鬼后面有人,所谓鬼其实是生人喜惧愿望之投影,故听人说鬼即等于听其谈心矣。此言甚妙。试用此法去听,无论怎样荒唐怪异的鬼魂故事,的确都有大可思索者在。
例如“借尸还魂”的迷信,以为人之死是灵魂离开了肉体,特殊情况下,这灵魂却又可以附入新死的别人的尸体复活过来,灵魂是甲,肉体是乙,重组成一个活人,这已经够荒唐的了;有时男魂附了女尸,女魂附了男尸,复活过来的灵魂有了一个异性的肉体,这就更加荒唐。说这样荒唐故事的人,往往流露出对男女问题的心思识见,是平常的庄言正论中不易流露的。
清人纪昀的《阅徽草堂笔记》卷十六就有这么一则荒唐的迷信故事:
乾隆丙辰、丁巳间,户部员外郎长公泰,有仆妇,年二十余,中风昏眩,气奄奄如缕,至夜而绝。次日方为棺殓,手足忽动,渐能屈伸,俄起坐,问:“此何处?”众以为犹谵语也。既而环视室中,意若省悟,喟然者数四,默默无语,从此病顿愈。然察其语音行走,皆似男子,亦不能自梳沐,见其夫若不相识。觉有异,细诘其由。始自言本男子,数日前死,魂至冥司,主者检算未尽,然当谪为女身,命借此妇尸复生,觉倏如睡去,倏如梦醒,则已卧木榻上矣。问其姓名里贯,坚不肯言,惟日:“事已至此,何必更为前世辱!”遂不穷究。初不肯与仆同寝,后无词可拒,乃曲从,然每一荐枕,辄饮泣至晓,或窃闻其自语曰:“读书二十年,作官三十余年,乃忍耻受奴子辱耶!”其夫又尝闻其呓语曰:“积金徒供儿辈乐,多亦何为!”呼醒问之,则曰“未言”,知其深讳,亦姑置之。长公恶言神怪事,禁家人勿传,故事不甚彰,然亦颇有知之者。越三载余,终郁郁病死,讫不知其为谁也。
这个故事荒诞无稽且不论,其设想人物心态却很合情理。试想,那个时代,男尊女卑,原是事实。若有一男子,一旦变女人,今昔性别身份的落差,当然会使她(他)比生而为女者加倍痛苦;何况同时还是由官变奴,政治社会身份也来个巨大落差呢?此人读书二十年,作官三十余年,算来是个约摸六十岁的老官僚,听口气是正途的进士出身,官运亨通的话,内则尚书侍郎,外则总督巡抚,皆非不可能,至不济也该是个老州县,今且酌中假设为中等官员,那么就与这家主人户部员外郎长泰的官阶上下不远。这样一位官腔官调、官威官派的老太爷,家中也该是奴婢成行,一暝醒来,发现自己成了别的官员家里的一名仆妇,不管自己怎样一刻也忘不了读书二十年作官三十余年的身份,别人眼里的自己只是一名仆妇,自己也无法否认是一名仆妇,只得以仆妇之道自律自处,得伺候当官的主子,还得伺候当奴才的丈夫,那是什么滋味!尤其难堪的是,还得当这个当奴才的丈夫的性对象。她(他)百般推脱,终于不能不在夫妻名分的强迫之下,委委屈屈地顺从了。这种老官僚通常都从骨子里贱视作为自己的性对象的女人,现在自己却不得不以女人之身作男子的性对象,还加上这男子是一名奴才,她(他)自然只有受辱的感觉,每次都要吞声饮泣到天亮了。这个故事有明显的封建教化目的,编得很有力。故事里越是强调那人对前世的事讳莫如深,就越是使她(他)偶然泄漏的三言两语有很大的暗示力。从她(他)的梦呓可以断定他是一个广积金资的贪官,(说不定贪财还与渔色相连,)才会受到冥司的惩罚,男谪女身,还加上官谪奴身,惩罚之重,可以推见过恶之重。一般的因果报应故事里,前世作恶,来生受报,原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是转世投胎之前都已喝过孟婆汤,忘尽前世事,来世不论遭到什么奇灾异祸、创巨痛深的报应,都不知道这究竟是前世招来的应得之罚,还是今生撞上的无妄之灾,说不定还要怨天尤人,效果适得其反。这里则是让犯罪受罚者仅仅换个肉体,而灵魂依旧,心智无改,她(他)不必遭受奇灾异祸,只要她(他)不能不平平常常地作为一个女人一个仆人活下去,就会痛苦不堪,并且完全明白自己是为了什么才受罚的。这比“他人就是地狱”还进一步,这是“自己就是地狱”。所以,一个约摸六十岁的老翁,白换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少妇的肉体,也只活了三年多就抑郁而死,她(他)实在受不了了。(这里有些矛盾:既是人的年寿都是冥中注定,不可增减,是不是即使不抑郁,也只该再活三年多呢?)这个故事的封建教化的警世作用,当然比投胎转世受报应的故事要大得多。
纪昀之学,渊雅宏通,《阅微草堂笔记》之文,雍容淡雅,本是我很喜欢的。但是他这一则借尸还魂的故事,我一向极为憎恶。我憎恶的是故事里的妇女观,即以作女人为前世的贬滴,以性强迫性污辱为作妻子的应受的本份这种观点。知堂曾指出:上海滩上流氓气味的人,认为性交是男子的享乐的权利,女子的污辱的奉献。现在看来,两百年前的纪昀已开其先河;他说的故事里,丈夫行使着享乐的权利,同时还是在执行冥中注定的正义的惩罚,妻子提供着污辱的奉献,同时还是在接受冥中注定的正义的惩罚,这又更增加了伪善和残酷的气味。看中国文人思想识见的高下,有一捷法,即看其在妇女问题上的见解主张如何,这也是知堂常说的。在这个测验面前,我纵爱纪昀,却是无法给他及格了。
比纪昀晚生一百年的俞樾,在他的《右台仙馆笔记》卷八中,也说了一个男借女尸还魂的故事:
有钱某者,吴人也。妻卒,将殓矣,忽蹶然而苏,张目视其夫曰:“汝何人欤?”夫疑为谵语。妇即起坐,周视其室曰:“此何地欤?”已而引镜自照,大哭曰:“吾其为女子乎!”乃告其夫日:“吾闽人王某也。因病而死,至冥中,冥王谓吾阳寿未终,命二鬼送之回。途遇大风,二鬼为风吹去,不知所之。我亦觉身轻如叶,随风飘堕至此,乃化为女子乎!吾本男子,读书识字,家亦小康,妻孕未产,今当奈何!”言已,复大哭。其夫百端劝慰,不应。始而不食,继觉饥饿,乃进饮食。夫欲与同寝,辄拒不纳。如是数月,有为其夫计者,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彼既因饥饿而强进饮食,然则岂无欲念欤?当以男女之欲诱之。”夫乃觅得一说平话者,日日为演说淫亵之事。妇始乐听之,数日后,忽曰:“吾妇人也,奈何为我说此!”麾使出。是夜,夫就之,不复拒矣,遂为夫妇如常人。岁余,情好甚笃,乃哀其夫曰:“吾家在闽,杳无消息,妻产亦不知男女。君其偕我往探之!”夫不忍拂其意,偕赴闽。至其家言之,其家初不信。妇乃历叙前生事,一一有据,且与其妻言当日房帏秘事,人所不能知者,妻乃大哭,已又破涕而笑。其前世之妻,遗腹已生男子矣。留数月,始返。越一岁,妇受孕生一女,乃即以前生之子为婿,两家成亲串焉。
这个故事,与《阅微草堂笔记》那则故事框架相同,都是一个男子死而寿数未尽,尚不该死,借女尸还魂,成了人家的妻子,初时不知身在何处,不识其丈夫为何人,后来拒绝同丈夫睡觉,最终还是肯了。大概凡说男借女尸还魂的故事,都不出这个框架,但仔细比较,两个故事不同之处甚多:第一,俞氏说的闽人王某,他的魂本来高高兴兴地要回家去找自己的身体复生,与家人重聚,不料途中误借女尸,变成千里之外别人家的一个女人,从此与前世的一切断绝,完全出乎意外,所以震动甚大,大哭不已;不像《阅微草堂笔记》里那个人,在冥间已听到自己要罚作女身,已有思想准备,醒来暂时迷惑之后,弄清楚了,只是长叹几声,默默不语。因此,第二,闽人王某肯细说前世之事,后来还央求现在的丈夫带她(他)一同回到前世的家中探看,并不觉得这会出前世的丑,不像《阅微草堂笔记》里那个人那样对前世讳莫如深。第三,闽人王某只是读书识字,家道小康,似乎并未作官,他变成吴人钱某之妻,而钱某能雇了艺人连日来家说书,能携妻远去福建,一住数月,能与读书识字家道小康的福建王家联姻,可见其家道也不在小康之下,这个闽人王某要解决的灵肉矛盾,只集中到今昔性别身份不同的问题,不像由贵官变仆妇那样还伴以今昔政治社会身份贵贱的问题。因此,第四,这个闽人王某借女尸还魂仅仅数月之后,就适应了自己的新的性别身份,她(他)就像一个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妇女,连日高高兴兴地听丈夫雇来的艺人说书了。本来,她(他)前身既然读书识字,何不索性买那些平话书给她(他)看呢?这里虽然有一点漏洞,但是这个细节还是很有意思,因为,听艺人来家说书,原是旧时典型的闺阁文娱生活,所以说她(他)高高兴兴地享受这种文娱生活,最足以表现她(他)已高高兴兴地做女人了,不像那位做官三十余年的人始终以做女人为辱为苦。第五,这个闽人王某变为人妻以后,起初数月也是拒绝丈夫的性要求,后来丈夫听了朋友的明智的建议,不再强求,转而想方设法去引发她(他)作为女身的性要求,几天便成功了。她(他)的性要求被引动之时,完全以女性自居,说是不该让我一个女人天天听这些色情故事,性自觉的表现方式也完全是旧时女性化的。那个明智的朋友的建议,是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的原理出发,推测其既是不因换了女体而没有食欲,那么也不应该没有性欲,这是对人生很有理解的;他认为夫妻间的性生活应以女性也有性要求为必要条件,这也很合乎近代的性伦理和性科学。所以结果,钱、王二人从“遂为夫妇如常人”,终于到了“情好甚笃”,这个妻子是幸福了,不像那个仆妇只是在夫妻名分的强迫之下委屈顺从,永远只有受辱之感。第六,俞樾说的故事的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局,是上述各点的合乎情理的发展,这与《阅微草堂笔记》的故事的悲剧结局当然更是大不相同。
俞樾是清末著名的经师,一般都知道他在经学小学上卓有成就,其实他的思想也很通达。他说的这则借尸还魂的故事,就在迷信荒诞的框架之下,透露出这样一些好思想:如女身不比男身低多少,做女人并不就是绝对的屈辱不幸,假使真有男借女尸还魂,一样可以作为一个女人活得很好;人的食欲性欲都是自然的大欲,女人的性要求并非羞耻的罪恶的,正如她的食欲并非羞耻的罪恶的一样;假使男性灵魂真被附于女性的肉体,它可以变得完全适合女性的肉体,变成女性的灵魂,可见不是灵高于肉,而是肉强于灵,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人的发现和女性的发现的初步,在与俞氏同时的甚至更晚的文人当中都是少见的。至于俞氏说的故事里还有一些矛盾漏洞,例如冥司在何处?何以由冥司返闽,途中必须经吴?闽语吴语相去甚远,何以竟似毫无隔阂?此皆不可究诘,荒诞不经之谈原不能尽以理求之了。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纪昀俞樾妇女观比较
东风与西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梁启超
故作姿态与人穷志短
最新小说一瞥
历史召唤我们前进!
伍德里奇《指挥的世界》
艺术思维
一位进行哲学思考的伟大物理学家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部分读后
被提升的作剧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