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无政府主义浅议
作者
陈汉楚
期数
1980年06期
近一个时期,无政府主义成了热门货,不少人都在评论它,批判它。报刊杂志也发表了不少文章,有评论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在欧洲的产生和传播的,也有介绍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的影响,更有针对目前社会上极少数人中的无政府思潮加以揭露批判的。无疑,这是好现象,应当肯定。它说明广大群众经过文化大革命,对无政府主义已深恶痛绝,迫切希望安定团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评论和批判中,有些说法不一,甚至根本对立,使人不明是非,难以适从。仅举两例:
第一,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自输入中国以后,是否起过积极作用。有些文章指出:“辛亥革命前,无政府主义在政治上反对清朝政府,在文化思想上反对封建主义文化和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曾起过一些积极作用。”“五四运动前,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无政府主义曾起过一些反封建的进步作用。很多无政府主义者曾参加了辛亥革命,从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出发,无政府主义者也曾激烈地反对过封建的家族和婚姻制度。”但有的文章则认为,“打着‘无政府革命’的旗帜,贩卖假共产主义的理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前中国无政府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动。”这些人(指最先把无政府主义贩卖过来的人)“并不是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是几个买办官僚和封建政客”。“他们引进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也深深地打上了封建的烙印”。显然,这两种论调是不一致的。作者对自己的论点也尽管作过一些分析说明,但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有的则以个别事例来说明一般。比如有一篇文章为说明最先把无政府主义贩卖过来的人,是买办官僚和封建政客。举了张静江是“上海张园主人之子”;“刘师培原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李石曾出身于大官僚家庭”;“吴稚晖更是一个到处钻营的无耻政客”。这里,作者为什么不提张继、刘师复?张继1906年就根据幸德秋水的日译本编译出版了《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1907年和刘光汉在东京组织无政府主义团体“社会主义讲习会”,创办《天义报》。刘师复组织《晦鸣学舍》,“是为中国内地传播无政府主义之第一团体”。这两人是中国无政府主义最早的传播者。此外,章炳麟最早也信仰和传播过无政府主义。他们的家庭出身,大都是官僚士绅。然而,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知识分子有几个是出身工人、农民家庭的?家庭出身是判断一个人属于买办官僚和封建政客的主要依据吗?
第二,无政府主义是鼓吹极端民主还是反对一切民主。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的文章说,“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只要民主,不要集中;否定权威,反对服从”。他们鼓吹极端民主,绝对自由,不懂得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有的文章针对这种说法,明确指出,“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国家、一切专政、一切权威、也反对一切民主。”“它的特点是反对民主、破坏民主的”。作者尽管引证了欧洲早期无政府主义者施蒂纳、巴枯宁的言论,但是,没有把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欧洲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和当前我国无政府思潮的某些表现或个别人的言论,加以区别;特别是把社会上某些人的错误言论不恰当地归结为无政府主义的观点。就欧洲无政府主义来说,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形成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早期代表人物有葛德文、施蒂纳和蒲鲁东。然而,第一次使用“无政府状态”一词,并给这个词下了定义的是蒲鲁东。它是由希腊文Anarchia(无领导、无政权)演变而来。后来,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又进一步发展了无政府主义思想。因而,其流派多种,有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基督教的无政府主义,集产主义的无政府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无政府主义。他们的主张、观点虽基本一致,但也有所不同。有的甚至一个人的思想也是前后矛盾的,说法也是前后不一致的。比如蒲鲁东,他从破产的小生产者立场出发,捍卫小私有制,提出人类在权利方面是生而平等的,人人享有自己劳力的产品、民主自由的权利。可是在1861年他在一封信中又写道:“你会相信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人能够做到既正确而又受人欢喜吗?请你弄清楚,我的朋友,世界上最落后的东西,每个国家最开倒车的因素就是群众——也就是你所谓的民主。”前后自相矛盾。在我看来,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无政府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有严密的科学体系。
由此,使我想到两个问题:一、学术、理论和政治的关系。这个问题,在批判林彪“四人帮”、拨乱反正中,已有不少同志著文阐明。大家知道,学术、理论不能脱离政治,也应当结合现实斗争;但是,学术、理论决不能围着政治转,为迎合现实斗争的需要而取舍,甚至为了适应政治气候,不惜改变问题的本来面貌。如,为了批判当前社会上极少数人中间存在着的无政府思潮,对历史上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无政府主义不加分析,一概斥之为反动思潮。有的牵强附会,以古非今;有的生搬硬套,用十九世纪欧洲的无政府主义来套今日社会上的无政府思潮。这总不能说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党性原则吧!
二、提倡创造性地研究学术和理论。粉碎“四人帮”已将近四年,那种只准解释、注解,不准研究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在学术、理论领域进行创造性研究的气氛还很不够。例如,对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就值得好好研究。为什么它较任何其他主义之输入中国为早,而且传播较广,影响较大,不仅一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信奉过它,甚至连某些共产主义者都信仰过它?又为什么虽经多次批判(象大家熟知的五四时期的批判,建国以后一九五七年的批判等等),至今还有影响?至于从理论上探讨,无政府主义的问题则更多。象无政府主义是否一概主张暴力、暗杀?无政府主义是极端个人主义,但它的“互助论”又作何解释?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对立的,但它产生时在思想体系上是否有些联系?诸如此类,应当有所分析研究。特别是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流传至今,前后一个多世纪,有什么发展变化?无政府主义如同一切事物,不是僵化不变的。它的基本原则、主要观点可能没有明显变化;但它的某些观点或表现形式,肯定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进行研究,加以科学的说明。这样进行的批判是科学的批判。这种科学的批判才有说服力。难道不觉得现在这种批判还太少吗?难道不应该要求学术、理论工作者多写些有分析、有说服力的文章吗?
无政府主义浅议
十九世纪来华的三个英国妇女
诗情和激情
汤姆餐馆里的陌生人
电子游戏:卧室里的大象
高超的“诡道”
尘封的舞台
《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将重印
西方知识考古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及介入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