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影片公司中,米高梅是资本最雄厚、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家。全盛时代占地百余英亩,片场二十四所,演员上百,员工五千,每年拍片五、六十部。令人惋惜的是,当年赫赫有名的“电影王国”,如今已不再存在。
企业化经营,业务分工细,A、B片双轨,流水作业,产销一体的大影片公司,在五十年代因电视竞争和政府通过反垄断法不允许再拥有影院而逐步解体,为独立制片体制所取代。六十年代以来金融财团兼并电影业的过程中,米高梅为拉斯维加斯金融家柯克良购去,一九七九年基本结束拍片业务,布景场上的中古城堡、纽约街道、西部小城都被夷为平地,多年积累的几万件服装道具拍卖一空。片场上换了拉洛美公司的名称。米高梅的商标如今矗立在赌城两家旅馆屋顶上。
米高梅共有数千部原版影片的片库为新闻电视台(CNN)主人泰德·窦纳买去。他一面致力于旧片修复,一面开拍新片,在新建的TNT电视台放映,大有重建大影片公司的雄心。
《米高梅——当年雄狮》是继《传奇<乱世佳人>诞生纪实》,嘉宝、黛娜·洛埃、巴·拉·斯丹妃等影星小传后,在一九九二年完成的一部怀旧资料片,长六小时;与前几部影片不同的是,除去辑录旧片精华场景、漫谈“明星”身世轶闻外,在叙述米高梅六十年历史中,穿插着公司首脑间制片路线分歧,争权夺利、个人恩怨的矛盾,试图说明米高梅公司衰微覆灭的内部原因。
去年秋天我回北京与校友聚会。同窗好友,年青时都曾被美国电影所“俘虏”,《翠堤春晓》、《旧金山》、《茶花女》、《魂断蓝桥》、《鸳梦重温》、《郎心似铁》(都是米高梅出品),总难忘怀。于是带了几盘录象带,聊作见面欢聚时的谈资。
果然大家看得高兴。一位同学的老伴儿对外国电影颇有研究,说:大影片公司的功过,众说纷纭,究竟是为导演、演员提供艺术实践的有利条件,还是妨碍、限制他们艺术才华的发挥?“明星”制把演员“定型”,捧成偶象,还有没有什么积极意义?这部纪录片中倒有不少材料。
的确,以米高梅公司的事例来印证这些问题,最能有所启发。因为不仅“明星”制和“制片主任”制米高梅比其它公司都更为完善,而且制片主任这个职务就是欧文·塞尔堡所创设,他简直被看成是制片主任的化身,在他死后,美国电影艺术科学研究院以他命名设奖颁发给有贡献的制片家。
欧文·塞尔堡一八九九年生于德国移民家庭,因先天心脏缺陷,在病床上读完中学,勤学早慧,崇拜尼采,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影响很深。十九岁随环球公司老板莱默尔到好莱坞,表现出对电影制作的惊人才识;任公司经理,看了“千面人”郎却奈主演的《巴黎圣母院》,认为群众场面不够气势,说服莱默尔花十五万元重拍,果然使人观感一新,票房收入因之有所增加。
米高梅副总经理路易·B·梅耶,一八八五年生于明斯克,三岁移民,父亲经营废铁收购。梅耶于一九○七年买下一家影院,旋即从事影片交换,一九一七年来到好莱坞拍片。他出身贫困,但雄心勃勃,善于交际。为报业大王赫斯特的情妇玛琳·黛维丝安排在米高梅拍片,赢得赫系报纸的舆论支持。他热心资助民主党活动,胡佛总统当选后,第一个请他到白宫度周末。各国权贵名流邱吉尔、肖伯纳、爱因斯坦访问影都,都是他以制片人协会主席身分出面招待,地位超过了派拉蒙的米柯、拉斯基或环球的莱默尔等前辈大亨。梅耶为人刚愎自用,权欲极强,以家长作风统治米高梅,唯我独尊。
米高梅的母公司是纽约洛埃斯影院托辣斯,当初将米特洛、高尔温、梅耶三家小公司合并,目的就是为所属一百四十四家影院提供足够数量水平较高的影片。梅耶和塞尔堡高酬罗致了一批著名导演、演员以及一流的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摄影人才,成立调查研究部,由吉朋斯(奥斯卡象设计人,曾十一次获奖)主持。影片成本投资大于其它公司,注重制作质量,采用高调摄影,画面明朗亮丽,布景逼真讲究,富丽堂皇,构成公司特色,不到两年,与一批出品《宾虚传》、《贪婪》、《吃耳光的人》、《风流寡妇》、《战地情天》、《波希米亚人》、《红字》、《欲与魔》连获好评,为米高梅造成很高声誉。
《宾虚传》、《贪婪》,都是从高尔温公司接手过来的影片。前者是场面浩大的历史片,在意大利拍摄数年,耗资百万,完工无期,梅耶亲临视察,将人马调回美国,撤换导演、主角,公演时轰动一时,但成本四百万元,直到一九三六年再度公演时才收回。后者的导演冯·斯特拉亨拍片素来不加节制,塞尔堡在环球时就和他有过争执,讥刺他有“拜足(尺)癖”。《贪婪》根据法朗克·诺里斯的小说《麦克·蒂格》逐页拍摄,长达九小时,后剪成两小时半公演,公认是艺术内涵深刻的杰作。却没有赚钱。女主人公是个财迷,性格扭曲。梅耶看了说:“这就算艺术吗?”
梅耶说过:“影片是最好的商品,卖出以后,仍旧拥有。”对梅耶说来,影片公司是出产娱乐商品的工厂,导演、演员是为他赚钱的工具,金·维多是个有独立见解的导演,导演的《战地情天》以三十五万元成本,获利三百余万元,因此梅耶同意他拍摄两部自己想拍的片子:表现到城市追求美国梦的小人物孤独失落感的《群众》和全部黑人演出的歌舞片《哈里路亚》,为拍后者,金·维多自愿放弃薪酬,虽然两部影片都赚了钱。
塞尔堡曾对公司一位经理J.J柯恩说:“为了争取新观众,有时要冒风险赔钱,从长远说来还是上算。”梅耶却认为应当力求每片必赚。两人的分歧矛盾,日后越来越烈。
就在米高梅声誉蒸蒸日上时,纽约公司总经理斯刚克却急功近利,背着梅耶,和威廉·福斯洽谈把米高梅卖给福斯公司。梅耶得悉,借华盛顿朋友势力,加以阻挠,两人从此交恶。
梅耶自信他最懂观众心理,“影片要提供正当的家庭娱乐,美的感受,善的教诲”。塞尔堡认为中上层社会已经是电影的主要观众,应当提升艺术层次,多向戏剧、文学取材。他重视剧本质量,总是一改再改,集中编剧人员数十人,依照每人特长,指派作业(习惯独立创作的作家对此最为反感)。从挑选故事、安排编剧,确定导演、演员,到开拍以后看样片,抓进度,乃至排难解纷,安抚“明星”,塞尔堡都亲自参与,严格要求,不顾健康、日夜操劳。片子剪接完工先在影院秘密试映,收集观众意见,必要时部份重拍。百老汇著名女演员海伦·海丝主演的一部片子,讲一名风尘女子犯案入狱即将受审,法官恰巧是她从小给人抚养的儿子(他当然不知情),试映反应不好,梅耶主张不要发行。塞尔堡命人将结尾部份重拍,更换片名。海伦以此片获金像奖。
经济萧条时期,电影业不景气,塞尔堡主张少而精,反对将编剧力量浪费在平庸的剧本上;梅耶却坚持保证数量,批评塞尔堡浪费无度,为太太

玛·希拉演《玛丽·安东尼传》花四十万元购置十八世纪巴黎服饰。塞尔堡对加州大学电影系学生讲课说,成功的制片家必须紧紧掌握当前思潮,格里菲兹就跟不上……在好莱坞只有他自己最能把握美国的脉搏。梅耶听到,认为影射他。《财星》杂志的记者访问米高梅后撰文称梅耶是“事业家”、“外交家”,而塞尔堡“之于米高梅就象米高梅之于好莱坞一样重要。”梅耶看到,大为震怒。
由塞尔堡决定根据流行小说拍的《大饭店》、《叛舰喋血记》都获得最佳片奖,塞尔堡提出将赛珍珠的《大地》搬上银幕,梅耶不以为然说:“美国农人都没有人看,还拍中国庄稼汉!”一九三二年塞尔堡到欧洲疗养,梅耶请女婿大卫·塞兹尼克、霍华德·霍克斯、华尔脱·璜格来协助制片,塞尔堡耿耿于怀,写信向斯刚克抱怨梅耶忙于社会活动,耽于赌马,而自己工作太多,待遇太少。医生曾预言塞尔堡活不过三十岁,但他是个工作狂,在病床上还要在天花板上放样片看,于一九三七年病发去世,才三十六岁。人们议论与梅耶对他的排挤不无关系。
有声片问世之初,歌舞片大行其道。米高梅曾以《百老汇欢歌》获最佳影片奖。梅耶看准这一片种有持久的号召力,大量投资,建立了第一流的管弦乐队,三个歌舞片摄制组,“银幕歌侣”珍妮·麦唐纳和奈尔逊·埃第搭档拍了八部影片,《桃花恨》使米高梅一九三七年的利润等于其它制片公司总和。另一对搭档童星长大的米盖·罗尼和裘蒂·迦兰以能歌善舞、青春气息为号召。由乔·帕斯切尔纳克领导的摄制组捧红了水上歌舞明星伊漱·威廉丝(一共拍了廿部片)。亚瑟·弗里德领导,文生·米里尼(导演),斯丹里·道南(导演、编舞)、金·凯里(编舞、演员)拍摄了《绿野仙踪》、《相会在圣路易城》、《起锚》、《逛纽约》等片。米高梅的歌舞片,始终独树一帜。
塞尔堡去世后,梅耶为避免再有人与他争权,不再设制片主任一职,而由他亲信的经理、襄理组成所谓“主教团”(梅耶是“教皇”)分头管理导演所领导的摄制组。梅耶亲自抓的一组“B”片《哈代法官》系列片,宣扬家庭伦常,父母子女,和睦亲情,迎合欧洲烽烟将起,美国人民企望安居乐业的心态,获得很大成功。美国参战后,电影事业空前繁荣。鼓舞士气的战争片和调剂紧张生活的歌舞片几乎每片必赚。一连几年,梅耶都是全国收入最多的人,大权独揽,志满意得,完全没有预见到经过战争,人民思想变化,对电影会有新的要求。
一九四六年,公司利润达到最高峰,可是第二年就开始下降,四八年跌到经济萧条以来最低点,而且连续三年没有得过主要的金像奖。斯刚克乘机提出恢复制片主任职务,要梅耶去请雷电华公司的道里·夏莱出任。
道里·夏莱一九○五年生,父母都是俄国移民。中学毕业后当过演员、记者,写过剧本。有声电影初期好莱坞急需编剧人才时,应聘来到哥伦比亚公司。一九三七年为米高梅写的《孤儿乐园》曾获金像奖。一九四一年梅耶让他负责B片制片。十八个月拍了甘四部影片,其中揭露美国国内法西斯的《美国人乔·史密斯》、《五号飞行员》等片,在质量和收益上都达到A片水准;《莱茜归来》更以不到四十万元成本,而获利四百万元。夏莱因看不惯梅耶的专制和粗暴(不是对他)而辞职。当塞兹尼克助理时,所拍五部影片都很成功,其中《此恨绵绵》及时反映复员军人问题;另一部《农家女儿》为女主角洛丽泰·杨夺得金像奖。在雷电华拍了第一部打破禁区反对反犹主义的《火网》。夏莱受左翼思想影响,主张电影应具有社会使命感。他拥护罗斯福“新政”,是开明派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保守派的梅耶政治上是对头,制片路线也格格不入,在拍摄《战场》(反映布尔日战役),黑色影片《沥青丛林》、《红色勇敢奖章》(史梯夫·克伦短篇改编)等影片上,两人一再尖锐冲突。一九五一年八月梅耶在盛怒下给纽约打电话,向斯刚克说:“要嘛道里,要嘛我!”斯刚克回说:“那就你走吧!”梅耶被迫离开二十七年前手创的米高梅,失权无势,落漠寡欢,于一九五七年去世。
演员、作家出身的夏莱很能体谅编剧、导演、演员。他为人和蔼,作风民主细致。一方面控制成本,一方面大力发展宽银幕,利用米高梅歌舞片创作人才优势,拍摄了《雨中吟》、《巴黎美国客》、《安妮拿起枪》、《河上画舫》、《魔村布立吉洞》、《七兄弟娶亲》,带来米高梅歌舞片最辉煌的时期。当年英俊小生罗勃·泰勒人过中年,夏莱让他改变戏路,主演《你往何处去》、《撒克逊劫后英雄》、《圆桌骑士》等史诗,传奇片,恢复艺术青春。又捧红了有“卡路索再世”之称的马里亚·朗查、和摇滚歌王普列斯特莱订合同,拍片十四部,使公司在与电视激烈竞争的年代仍能增加利润。但夏莱热中拍摄有社会意义的“使命电影”也给他带来麻烦。一九五五年的《黑板下的丛林》卖座鼎盛,但因暴露公立学校秩序混乱、青少年犯罪问题严重,引起教师、家长抗议,责之为共产党宣传鼓动。驻意大利大使鲁斯夫人抗议下,从威尼斯电影节抽回,配乐采用流行摇滚乐,放映时观众离座狂舞,影院只得关掉扩音,作默片放映。
道里·夏莱从三十年代开始就是反法西斯,争取人权的活跃分子。他不是美共党员,在麦卡锡主义年代,是电影业巨头中唯一敢与非美活动委员会对抗,坚持不以嫌疑入人以罪而开除职工。一九五六年,纽约总公司高层人事变动,斯刚克去职,尽管夏莱的合同还有一年,新任总经理却以他的政治倾向为借口,将他撤换。夏莱回到纽约,写了以罗斯福克服小儿麻痹症为题材的《康帕内拉的日出》,于一九五八年一月三十日罗斯福七十七岁诞辰上演,获得戏剧界最高荣誉的东尼奖。
在好莱坞,一九五七年公司有史以来出现了第一次赤字。由于原来是影院托辣斯的子公司,米高梅迟到一九五八年才执行反垄断法。公司与影院分家后,减少拍片,为压缩开支,在两三年内将所有基本演员(包括有三十年历史的克拉克·盖博)解约。一九五九年孤注一掷,更拍《宾虚传》,获得十一座金像奖,收入达四千万元。但因拍片费用普遍上涨,公司盈余并未相应增加。一九六二年《西部英烈传》收入一千二百万元,但同年《叛舰喋血记》亏损太多,全年赤字高达二千余万元。六十年代盛行“导演中心”,公司缺乏具有权威的领导人,对于远在欧洲拍片的大导演——在西班牙拍《日瓦戈医生》的大卫·连,在英国拍《二○○一——太空漫游》的库必立克——都无法控制。一九六九年《阿弗立特大帝》、《新万世师表》等片卖座奇惨,赤字达到五千余万元,董事会决定放弃米高梅,被柯克良买去。
柯克良以经营地产为主。七十年代米高梅也象其它影片公司,不再以拍片为主,转为投资及代理独立制片人(集团)制作发行影片。在“租片不如拍片”指导思想下产生的大影片公司,在“拍片不如买片”的指导思想下解体。柯克良于一九七九年正式宣布停止电影业务,将资材拍卖。新闻杂志片《六十分钟》专题报道,呼吁抢救。影星黛比·雷诺丝向公司领导建议保留,建立狄斯耐式的游乐园,自愿与老明星在门口签名招揽游客。当然无人理睬。
号称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公司的米高梅,就此烟飞灰灭,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的陈迹。
那位同学的老伴看了这篇稿子,顺手加了一段:世界各国的电影公司都曾以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为样板。苏联的国营电影厂资本、规模、体制都比米高梅完善得多,如今也在“解体”过程中。看来大电影公司还是有不少经验,大可不必为灭老鼠而把房子付之一炬。放大来说,大出版社、大乐团、大剧场、大书店等等,总之一些大文化事业的前途,仍将亦作如是观——虽然这里所提道的事情,似乎在引导人们去消灭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