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寻求不同”与“评职称”
栏目
说《读书》
作者
王毅
期数
1994年02期
盛洪先生的文章《寻求不同》(《读书》一九九三年十期)使人想起数年前大致是由于评职称(也巧,盛文刊出又正当此时)或者百分之几的名额涨工资所引发的“东方式嫉妒”与“西方式嫉妒”的议论。人与人之间差异越大而嫉妒心理则愈不易发生,一个中学生是决不会去嫉妒大科学家的。而差异越小则嫉妒心理越易引发,而且越觉得自己的嫉妒持之有据、天经地义。中国的职称之“评”、涨工资名额之“评”、发放奖金之“评”,也都是要“寻求不同”,但都是在差异很小的人群圈子中进行,评来评去,寻求的不是“不同”,而是对别人劣势和自身优势的双重夸大,成为寻求“同”了。结果自然就成为引发“东方式嫉妒”的契机。正象有人总结的,越评越影响团结,越评越影响感情,越评越影响干劲。(这些这几年倒好象不怎么“评”了,而以公开的“同”——年限、资历、学历、上班时数等等“硬杠杠”来取代。这样当然也不是没有问题,轮到那些自觉与别人差异很大,很有优势的人不满了。但这不是嫉妒,而是一种愤世嫉俗了。)
盛文对于嫉妒这种社会心理现像作了深入分析,我真想建议盛先生这些思路展开,细细辩说,多引实例,写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嫉妒论》,一定会“火”起来的。对于个人来说,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实力以赶上嫉妒对象和利用自己的独特性创造与嫉妒对象不同向度的差异,这样,就在实力或者独特性上有了自我满足,也有了社会认可,就不必再去嫉妒他人了。这也就是人们所肯定、并称之为“西方式嫉妒”的那种东西。而对于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来说,不但要以宽容乃至赞许的态度承认差异,而且要鼓励差异,扩大对“差异”的需求,对各种“差异”价值的认定。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差异”都等于“和”,都有“和”之功用呢?对“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一语,盛文引冯友兰的解说:咸味加酸味,“即能得另一味,此所谓‘和实生物’也。若以咸味加咸味,则所得仍是咸味。‘以同裨同’,‘同则不继’也。”那么,以苦味加甜味算不算“和”?以淡味兑咸味算不算“和”?用纯粹的哲学思辨来想,可能仍是,但实际生活中则肯定不是。以咸味加咸味的“同”是阿谀奉承,是没脑子,是嫉妒心;以酸味加咸味的“和”是合作、互补、和谐,是真正的成人成己之美,是不同向度但仍然有着共同基础的差异;而以苦味加甜味则是冲突、拆台、“要你的好看”,“我不行,你也别想能行”,仍然是一种没脑子、一种非理智的嫉妒心。这种相反向度,没有共同基础的“差异”自然也就算不得“和”了。
“寻求不同”与“评职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缘起
明暗之间
书痴痴乎哉?
《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
《简·爱》——小资产阶级抗议的最强音
红鬃马驹的命运
六十载遨游在诗的王国
本身投向理性权威的标枪
语言的悲剧性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