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作家之不朽
栏目远眺巴黎
作者吴岳添
期数1994年09期
  大作家以名著而不朽,法国作家名垂青史者可谓多矣。他们生前往往处于种种矛盾和斗争之中,受到打击甚至迫害,不过死后则大都能安享尊荣:其故居被辟为纪念馆供人瞻仰,其生平被写成传记搬上银幕等等。因此,在目前电视台因只顾收视率而对作家颇为势利、法国的文盲也在不断增加的时候,以作家的姓名命名的街道和建筑物、印有作家头像的邮票和钞票却越来越多。法国《读书》杂志为此作了调查,并在第二二五期(一九九四年六月)上发表了题为《邮票、街道、钞票……另一种不朽的方式》的报道。


  能够在街道、邮票、钞票等方面同时扬名、堪称明星作家的有以下十位:雨果、笛卡儿、夏多布里昂、莫里哀、帕斯卡尔、孟德斯鸠、高乃依、拉辛、伏尔泰、圣埃克絮佩里。不难看出他们都已去世,而且除了圣埃克絮佩里是一九四四年阵亡的飞行员之外,其余都是经典作家。这是因为法国作家极多,选择标准必须十分严格的缘故。
  法国的街道早在十二世纪就开始有了名称。随着城市的发展和道路的增多,街道名称也杂乱无章。一七二九年,警察局颁布了一项法令,详细制定了为街道命名的规则。从那时起,为街道命名便成了书写历史和划分权力范围的一种方式。例如共产党执政的市政府用阿拉贡或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的名字为街道和体育场命名,戴高乐派则多用马尔罗或圣埃克絮佩里的名字等等。从一九七一年开始,市议会的决议无须省里批准,市长有权为街道和其他建筑物命名,条件是被用来命名的人物至少已去世五年以上。
  巴黎市政府每年要收到二百个各种各样的为街道和建筑物命名的申请,大都来自名作家的后裔或各种协会和团体,但实际上每年只有十五条街道被命名或更换街名,所以市政府要和申请者进行困难的谈判。好在有一个不成文的标准:被命名者必须得到所有学院的公认,其道德文章应该是一份健康的文化遗产。因此像写作《茫茫黑夜漫游》的作家塞利纳等引起争议的作家都榜上无名,甚至连写作《尤利西斯》的詹姆斯·乔伊斯也被淘汰。巴黎市政府本来考虑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第十六区的一个公园,不料公园周围的居民因乔伊斯“道德败坏”而群起抗议,而且该公园夜间已经出现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市政府只得作罢。正是为了避免这类麻烦,许多市政府都起用古人的姓名,例如某市就一律用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来命名所有的街道。
  从一九二四年纪念文艺复兴时期大诗人龙沙诞生四百周年开始,法国名作家的头像先后在邮票上出现。由邮政部、文化部、集邮爱好者、新闻界、邮票设计者等推选二十名代表组成一个委员会,每年两次受理这方面的申请。每年的申请约有八百个,但是只发行四十种邮票,其中又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能用于作家的头像,所以选择标准也很严格。作家必须已经去世,而且要有良好的声誉。因此优先考虑的是诺贝尔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的得主和法兰西学士院院士,例如第一位女院士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去世仅六年,去年就发行了印有她头像的邮票。反之,像以描写性变态著称的萨德、色情作家布列多纳(一七三四——一八○六)等等自然是不能考虑的。《集邮世界》的主编皮埃尔·朱利安的要求更高:“蒙泰朗不能上邮票。他的自杀还能说得过去,但他还是个同性恋者!”
  一七○一年,路易十四为了弥补财政亏空而发行钞票,但是直到二次大战以后,法兰西银行才决定在钞票上印制名人的头像。在作家方面的次序是一九四六年,夏多布里昂;一九五四年,雨果;一九六○年,莫里哀;一九六三年,拉辛;一九六四年,伏尔泰;一九六五年,高乃依;一九六八年,帕斯卡尔;一九八二年,孟德斯鸠等。所选择的必须是各方面都合适的作家,像普鲁斯特是同性恋者,乔治·桑在爱情方面过于浪漫,所以他们尽管名声显赫,也都被无情地剔除了。以至于有人说,要得到法兰西银行总裁的好感,比进法兰西学士院还难,一定要像法国小姐那么纯洁才能进银行。
  由于钞票发行量极大,因此所选的作家必须受到公众的欢迎。八十年代,法兰西银行准备发行一套新钞票,特地委托巴黎分行利用催眠术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是法国人在无意识中把航空、电影、科学、技术革新看成是本世纪的大事。所以首先中选的便是飞行员兼作家的圣埃克絮佩里,钞票已于一九九三年发行。以后要陆续发行的钞票上的头像是:发明电影的卢米埃尔兄弟、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和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居斯塔夫·埃菲尔。
  罗杰·普芬德今年五十岁,拥有法国和瑞士两国国籍,是这两国钞票的图案设计者。他认为设计钞票图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为了设计面值五十法郎、有圣埃克絮佩里头像的钞票,他研究了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作家驾驶过的飞机、当时的天空情况和气象图,还访问了作家的后裔。为了防止伪币制造者刺探情报,他在日内瓦的办公室始终处于高度警戒之下。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