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后“后现代”
栏目
说《读书》
作者
于奇智
期数
1994年10期
读到叶秀山先生的《没有时尚的时代?——论“后现代”思潮》(载《读书》一九九四年第二期)。他把“后现代”理解为“没有‘时尚’的时代”,“没有‘时尚’的世界”,颇有新意。对“post”这个词的破释(它“不仅有时间上的前后,而且有意义上的正反。”)亦很有趣儿。这里谈谈我的想法。
后现代哲学破坏了理性,原来占统治地位的一元理性被多元化,原来人们共同崇尚的社会性时尚也被多元化或被分割。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理性,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时尚。“我”用“我”的理性来解散“你”的理性,“我”用“我”的时尚来降服“你”的时尚。反之亦然。于是,在后现代思潮里,理性(多元的)是超理性,时尚(多元的)是超时尚。不存在中心的理性或时尚,也不存在理性或时尚的中心。“大一统”被解散成各个“小一统”。你有你的生活方式,我有我的生活方式;你追求你的自由,我追求我的自由。“我”毋需融入“你”和其他一切人之中,“他人”毋需容纳“我”。每个“小我”不在“大我”之中,“大我”不包括每个“小我”。于是,个人主义、个人奋斗、自私主义四处抬头,集体主义和民主精神被大大淡化。公共道德堕落,衡量人的社会价值遭受损害,人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伤害。在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自由与民主之间,差异、分延和分歧到处存在,而同一、合置和一致隐蔽起来。由此看来,“后现代”展示出了一条对“现代”的考古学道路。
作为新思潮、新时尚的时代,“后现代”是优是劣,是好是坏,实为难断。如果说,后现代诸公试图用小气候、个人思潮、个人时尚取代大气候、群体思潮、群体时尚,那么他们追求的正是自我的和多元的文化、多元的时尚,他们是“有新时尚的时代”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后现代时尚实际上是一种“不是时尚的时尚”,它意在废弃旧时尚(现代时尚),树立新时尚。叶秀山先生言,这“不是一个好势头”。我由此想到,我们应该欢迎一个新的“新思潮”时代的来临,或一个反“新时尚”世界的到来,创造我们自己的未来:后“后现代”(post post-modern)。我们需要统一的、一宗的“大时代精神”。倘若我说的有道理,那么这将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对“商潮”冲击下的“我们”来说,任务尤其不轻啦。
后“后现代”
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历史小故事丛书选辑》序
变动不居的道路?
重读集体主义
面对巨变
从呐喊到流言
刘旦宅和他的红楼梦画册
位育之道超越了什么?
诗钻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