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古道新景观
栏目品书录
作者江晓原
期数1994年11期
  《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是一本不大的书,表面看来,风格与一般的建筑史著作没有太大的不同——主要篇幅都是描述性的,到处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俯视图、剖面图、复原图、照片等等。书的主体部份,由对“东伊朗佛教”和“突厥伊斯兰教”两大文化氛围中建筑技巧与风格的考察组成。然而,作者在进行这些考察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更大的关照,即让这些考察和描述,体现出东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史实与史观。这就使这本书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作法,是倚仗建筑学、建筑史两方面的专业训练,又采用建筑形态比较和建筑语言学的方法,对丝路古道上的建筑进行考察。他想通过这样的办法,让那些现存的建筑(包括迄今仍在使用的和早已废弃的)把早先的故事说出来。用这种办法,使那些千姿百态的建筑物变成某种有生命的东西,因此,一座200年前建造的寺庙,可能会告诉你一个1000年前的故事……。
  作者让那些建筑告诉我们的历史故事中,有两点比较引起我的注意。其一是,沿着丝路古道向东传播的建筑技巧和风格,曾对华夏建筑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是以前人们所忽视的。其二是,这给中国建筑带来巨大变化的西风东渐,追根溯源,应当归功于张骞之通西域。
  关于上述第二点,很容易使我联想到格鲁塞等欧洲的东方学家有一种流行观点,即认为从公元前后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之久的西风东渐(佛教艺术上的“从希腊到中国”就是标本之一),其原初动力是亚历山大大帝的东方远征。我有时候就想,如果把这件事比喻为开凿一条东西大隧道,而亚历山大东征是完成其西段工程的话,那么约两个世纪之后张骞之通西域,可不可以看成是其东段工程呢?这项工程又是否可以算成功呢?
  关于上述第一点,那是新开了一个很大的话题,正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个人,是倾向于赞同作者的见解,同时还希望能见到更丰富、更细致的论证。
  在丝路古道上,还有可能看到许多新东西,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看。
  (《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常青著,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月版,4.7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