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民法自由的缺失
栏目
鱼龙混杂的大转变时代
作者
纪坡民
期数
2001年07期
“权贵资本主义”也好,“小偷资本主义”、“强盗资本主义”也好,其反映的问题,在理论上,叫做“所有权的取得”,它属于我们现在常说的“产权”问题,属于“民法学”。
国家保护产权,是民法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它也是个政治学的理论问题,是关于国家的基本原理,也就是我们时常说的“神圣不可侵犯”。如果我们承认国家保护产权的原则,那么“公有化”也好、“私有化”也好,正确的理解,只能是产权在市场上的交易即买卖关系。按照这个原则,无论侵犯私人财产还是侵犯国家财产,都是错误的。前苏联的“权贵”们,利用经济转型期的混乱、钻经济失序的法律空子,侵吞国家财产,搞的所谓“权贵资本主义”,同“小偷”、“强盗”的行为,在性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多了一些商业和金融运作的技巧罢了。
“资本主义”也是有原则的,这就是保护产权的法律。在发达国家,这些法律不仅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而且执行得相当严格。因此,“权贵资本主义”、“小偷资本主义”、“强盗资本主义”以及别的什么“模式”,凡是侵犯他人和国家财产的,都不是本来意义上的资本主义。
当然,产生这种现象也是有原因的。由于“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尖锐对立,我们时常把人间的一切罪恶都加在“资本主义”的头上,把资本主义当作“罪恶的渊薮”。这种认识,无疑是不对的,马克思就不赞成。不过这也不奇怪。就像战场上的敌人,很难对敌方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尤其在道德上。这种“冷战思维”,双方都有,其影响至今犹存。再加上我们在所谓“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压制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改革开放,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一下子势如喷涌地迸发出来,而建立产权秩序的法制却严重滞后,经济生活难免混乱失序,这也使人们的道德感发生迷失。
这是道德观念方面的原因。倘若我们仅在道德范畴讨论问题,就会陷入困境,“人性”如此,有什么办法可想呢?可社会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就要求我们应当以理性的态度来研究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问题。包括道德问题,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一个知识问题。“资本主义”的法律,这里主要说保护产权的民法学,是一门庞大而精湛的知识体系。民法学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有严谨精湛的学术,有许多法学院校培养专业人才,有大批训练有素的政府官员、包括称为“不拿薪水的公务员”的律师来执法;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积以时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法制秩序,只有获得“广泛的伦理基础”,才能真正稳固和完善起来。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基础。经济学讲的“看不见的手”,绝不是“小偷”的“三只手”,也不是“权贵”和“强盗”、黑社会的“黑手”。
可是,由于在“冷战”和“计划经济”时代,民法学的知识体系在我们这里派不上什么用场,时间长了,便消亡了,中断了。在苏联和东欧国家,程度不同,情况也类似。据说在捷克,由于民法传统深厚,保存下来的民法资源较多,情况就好一点,其体制转型比较顺利,这是原因之一。在这方面,中国和苏联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俄罗斯民族有民法传统的历史很长,在帝俄时代就有民法;在苏联时代,在一九二二年就制订了《苏俄民法典》,当然很简略;在叶利钦时,俄罗斯已经公布了新的《民法典》,民法的知识框架已经有了。而在中国,民法学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缺憾,祖先没有给我们留下这份遗产,中国因而被称为“没有民法传统的民族”;二十世纪初,我们从世界引进了这门学问,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又把它丢掉了,也就是说,中国的民法学中断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我们现在仍然没有自己的《民法典》。
如果把问题归结于科学和知识,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了。
对改革开放前的时代,我们的理论界约定俗成地称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我觉得这个提法,没有反映那个时代的实质;应该称为“战时体制”或者“战时共产主义体制”。这样才能反映:一是国家不保护私人资本的产权,二是因为“战时”。我认为,对我们当时选择那样的经济体制,不能简单化地说是“失误”,而是基本上由客观情势决定,必须那样做。这一是“冷战”的国际格局,二是中国一百年不断“挨打”的历史。“救亡图存”的需要压倒一切,生存的权利高于财产的权利。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转变的时机晚了一些,但人不是上帝,不可能全智全能,而且任何一种制度建立起来以后,都会有一种惯性。若和苏联相比,中国的转变,还算是比较及时的。
林毅夫有篇论文《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其中讲到“政策失败”,即改革战略决策失败的几个原因。有一条是“社会科学知识的缺失”。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是一个重要的警戒,这是学术界的事。记得十几年前,有位人大代表在电视里说过:我们的社会科学,是“贫困的哲学,危机的历史学,混乱的经济学,幼稚的法学”。这个话讲得很刻薄,却不无道理。其他学科的情况不说了,就说民法学吧。有句话说得好:“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这主要就是指民法。我国经济生活存在的许多问题,包括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在理论方面的原因,其源盖出于民法资源的缺失。民法资源的缺失,正在严重威胁我国经济改革的前途。
民法自由的缺失
《十卷本巴金选集》后记
这个日子、这个事件与我们
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
关于《简明哲学辞典》
诗的电影
月是故乡明
《全国报刊索引》
梅枝下的香事
胡里胡涂说自由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