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在深刻与肤浅之外
栏目说《读书》
作者于民雄
期数1997年02期
  读罢许纪霖先生《出山不比在山清》(载《读书》一九九六年第十期)一文,有启发,同时引起我一些感想。
  如果说,丁文江鼓吹“新式的独裁”源于他对中国古老的“圣王精神”的信念,归结于思想文化承传的逻辑。那么,只要“圣王精神”不进入博物馆——毫无任何价值可言,就依然会成为一些人的政治资源,它不出现在丁文江身上,就会出现在其他人身上,比如当代新儒家身上,区别只在于:各人的解释不尽相同。
  七、八十年前中国这块土地上各种主义、学说、救国方略纷至沓来,相互颉颃,许多风云人物的政治态度千变万化,就是这种摸索的证明。这其中,当然有高有低,价值与荒谬并存,因为这是各张其说的必然结果。因此,从发展的观点看,什么样的思想并不重要,该淘汰的只会被淘汰——风靡一时最终也会死亡;重要的是自由的空气,是思想的交流与冲闯。
  丁文江是纯粹的知识分子,又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他的纯粹性,源于他的科学探索精神;他的政治抱负,植于他对中国传统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的认同。在二、三十年代,这种纯粹的理想往往代表天真幼稚。但是,纯正的政治参与意识是一种启示:它只是在那些寡廉鲜耻的军阀、政客眼中才是可笑幼稚的。不要以为一搞政治,就必权术;无权术,必失败。确实,军阀、政客往往成功,正是这种成功加深了人们有根据的误解:阴谋是政治运作的不二法门。其实,这种无节操的把戏,是庸人们政治短见的恶果,它导致黑幕政治的恶性循环,使任何清明与健康成为泡影。而丁文江的纯正性,才是真正的希望与楷模,纵然通向纯正的道路坎坷,可能被轻蔑一百次,失败一百次。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