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中国乎支那乎
栏目
日知漫录
作者
李长声
期数
1994年11期
渡部升一的著作是我所爱读的。他本行是英语学教授,的确很博学,其文汪洋恣肆,在日本颇卖得出去。他曾说:“只关心日本史的黑暗面、把说日本坏话当作正义的人们写的书,我也喜欢读。那种书有那种书的趣味,并且也有所教益。何况让净说自己国家坏话的人自由活动,这本身就表明现在的日本处于高度的文明状态,值得骄傲。要是成了不能写或说日本坏话的国家,最令人难受。但就像不管他人如何暴露我父母的旧恶,我对我的父母的爱情也不动摇一样,即便怎样把日本抹得一团漆,我对我的日本的爱情也不会丝毫动摇。”(《日本史から见た日本人》一九七三年刊)读其书,觉得这段话的确是他的自画像。
现在想说的,是这位渡部升一近来在著书前面总搞个“附记”,曰:“区别使用‘支那’和‘中国’。‘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的略称,不能当作地理的、文化的概念来使用。我认为,指说地理概念或古来的文化概念时,使用‘支那’(英语的CHINA)是正当的。中国这个词的背景在于蔑视外国,把外国视为夷狄戎蛮,自高自大”。“‘中国’这一美称,是作为相对于东夷、西狄、北戎、南蛮等蔑称的概念而使用的,日本应予以拒否”。
由此想起实藤惠秀,他在一九六○年说过:“‘支那’一词,明治以来运用的次数也许较‘中国’一词为多,但无论如何已注定成为日本语言中的死语。”到了一九八○年,他觉得“这一预言幸获证实了”,“谨向已故留日学生在天之灵和现在仍健在留日学生诸君郑重报告,时至今日,这个非常令人厌恶的语汇已从日本语言中消失了”。以前读《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一九八三年刊),深为著者实藤惠秀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忏悔所感动,并不曾留意于“国号问题”,现在却仿佛若有所悟了。
翻阅一下《竹内好全集》,得知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战中、战后,中国支那之争曾好不热闹。一九六四年,竹内好还这样写道:“不该叫‘中国’、应称之为‘支那’,这种主张,若包括潜在者在内,在日本人中间浸透得非常广而深。”渡部升一是明里坚持用“支那”者之一,据说为此还吃过苦头,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搞得其乐无穷的日子里,一些学生拿着他的著作冲击课堂。
主张使用支那一词的理由各种各样,如日本也有一带地方叫“中国”,因而不能称呼中国为“中国”,以免混乱云云,但一般所强调的,是“支那”原来并没有坏意思。前些日子光文社以文库版重新出版了冈本绮堂译《中国怪奇小说集》,此书初版于一九三五年,本来叫《支那怪奇小说集》,一九七八年旺文社再版时改“支那”为“中国”。光文社文库版后面附有一篇解说,其中转载了一段冈本绮堂一九三八年写的随笔,说近来读报章杂志,常见报道支那人对于把本国叫支那颇感不快。不过,外国人把支那叫チメィナ(CHINA),他们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据他们说,支那的“支”意味支付,“那”意味夺取,就是东西被他人夺了去,令他们甚感不愉快。德川时代,日本把俄罗斯写作“鲁西亚”,到了明治时代,俄罗斯政府提出抗议,因为“鲁”是“鲁钝”的意思,于是日本当局改“鲁”为“露”。照此论法,则罗马的“马”、“埃及”的“埃”就都成问题了。不妨研究一下这“支那”二字到底是好是坏。查中华民国四年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的《辞源》,原来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国威远播四方,所以诸外国称中国为秦,支那即秦的转音。可见,这个词不坏,已经有几千的历史,并不是日本人新造的文字。姓氏中也有“支”、“那”,如唐代出名的孝子叫支叔才,清朝有那彦成、那苏图等名臣,三藏法师是那提三藏,佛叫遮那,施主叫檀那。
言之有据,这理由是可以成立的吧,但照此论法,渡部升一说也就站不住脚了,因为“中国”一词本来也没有妄自尊大的意味。有一位业余搞书评的人,大概很有点想钻进渡部升一、谷泽永一者流的圈子里去,阿谀之状可掬,论证过一番“应当把渡部称作历史学家”,却终归难以服人。在渡部升一看来,“如同一个律师只尊重对方的说辞,却故意无视自己的委托人的说辞,这种历史学家横行,而且误以为那就是公平的史观,战后日本即是这样的时代。”(《かくて历史は始まる》一九九二年刊)有人声言对美国说NO,他便帮腔:“反正可以说NO”;有人批评“太阳将落”,他便对抗:“太阳还在上升”。渡部那些杂谈式史论,读来常不免令人对其历史感觉生疑。所以,有关历史方面的知识,还是读货真价实的专家的东西为好,如掘敏一著《中国和古代东亚世界中华世界与诸民族》(岩波书店一九九三年刊)。据他所言,“中国”一词早在西周初期就出现了,到了“秦遂以其兵灭六王并中国”时,用来指称战国时代的秦和六国的全部领域。但此后仍然有把中原之地称作中国的用法。大宋王朝被女真族赶到南边去,北望中原,宋人也称金朝占领的地域为中国。中国一词,指说全土的中央部分是原义,将其解作天地的中央,与天下观有关,是后来出现的思想。
中国人确乎很爱“玩”名称字号,常做些褒褒贬贬的手脚,例如有人曾要把“JAPAN(日本)”译作“假扮”,以示讥讽。不过,就像“胡”字指称“深目多须”(王国维语)的北方民族,本来也并无蔑视的意思一样,“中国”二字不过是用以表达当时人们的地理感觉罢了。当然,什么东西都可能被附加感情色彩。譬如,我见识日本的太阳旗,是得自电影,它悬挂在刺刀下、飘扬在炮楼上,最终被踏在脚下或付之一炬。如今在东京街头看见“本物”,心里还觉得怪怪的。在日本,古代是用“唐”、“汉土”等文字表示中国,明治维新前后,日本这一自称趋于固定,同时用“支那”统称中国,以取代变来变去的朝代名。中国人对日语的“支那”产生嫌恶感,始自一九一○年代,普及开来是一九二○年代,即“发生于中国民族主义勃兴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切点上”(见《竹内好全集》第十卷)。诚如亲有体验的实藤惠秀所言:“民国时代的留日学生憎厌日本人开口‘支那’、闭口‘支那’的程度,已达到忍无可忍的地步。”连领袖人物蒋介石也说:“彼等呼中国为支那,这支那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将死的人之意。由此可知,彼等眼中不存在中国,所以不呼我等为中华民族,而始终叫‘支那’。”(引文由日文转译)当年侵入中国的日本军政当局也清楚,中国人深恶痛绝,日本人若不改掉这个“支那”,就无法建立亲日政权。
余生也晚,“支那”之类词语大概是从鲁迅时代的文章里认识的,对于它的历史尘蒙说不上感同身受了,正如也无法领会“中国乃世界之中心也”一样。现在,日本的年轻人在小街背巷偶然看见“支那乔麦面”的招牌,也已闹不清那就是到处可见的“中华乔麦面”。其实,若追究起来,日本迄今使用的汉字辞语里,有问题的怕是还不少哩。顺手拈来,这“升一”二字,大概就不无蔑视周围人等之嫌。怎么办?把日本语全都改成英语德语的外来语?说来哪个国家的名字不是美称呢?日本,日出之处,当年圣德天子致书教隋场帝大光其火,总不会是混沌未开之意吧。
竹内好认为:国家的名称,自己的叫法和别人的叫法有所不同,在世界上并不罕见,但对于日本来说,历史上与中国关系深,文字是从中国输入的,现今仍有许多文字共通,所以应避免容易引起误解的造语。中国人对日语的“支那”有反感,日本人却无视人家的感情,那底里存在着下意识的轻侮。
有位叫大久保房男的,在日本最大的出版社讲谈社当过十多年《群像》杂志主编,也是说惯了“支那”的一位。一九八四年国际笔会在东京开会,告别宴席上,他问中国代表邓友梅,对于日本人把贵国称作支那作何感想。邓回答“无所谓”。大久保在《文艺编辑如是想》(红书房一九八八年刊)中写道:“很奇妙,我听了邓先生的话,觉得叫中国也好,叫支那也好,不该纠缠在这种事上。世上都叫中国,偏我叫支那,就像有的老人,大家都叫电影了,他还叫什么活动写真,我不是会被和我看那种老人的眼光一样的眼光来看待吗?”
渡部升一曾引用过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是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啬薇花叫它什么名字也一样芳香”。这话说得妙极了,但渡部耿耿于“中国”,似乎终于豁达不起来。醉翁之意,大概日本人都心明肚知,他当然不是要拿来写论文评职称。
中国乎支那乎
“确定性”
《为辩解进一言》
重归古典
“所有制”考
是“身份到契约”还是“身份契约”
漫漫丝路接天涯
反思与前瞻
私有化不是万能的
自序《行云散记》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