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尤利西斯自远方来
作者黄梅
期数1995年04期
  一九九四年,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名作《尤利西斯》(一九二二)来到中国。这恐怕是上年度外国文学出版业中最引人注目的事。而且好事成双,几乎同时出了两个高质量的译本,给了我们双份的惊喜。
  之所以有“惊”,是因为《尤利西斯》极为难译。我过去也算读过这部小说,但工夫没有下到,只是囫囵吞枣,不时偷懒跳过些词句和段落,多不过读懂个三五成。所以,我对于敢于承担并终于完成这一奇书的翻译工作的人,不能不感到十二分的钦敬。这一次我比较细致地对照原文阅读两个不同的译本,虽说还远未读完,已深感译者们付出的心血不同寻常。萧乾、文洁若先生和金隄先生或是全国著名的翻译大家,或是在英语文学领域中长期耕耘的资深教授,他们的中英文功底很扎实,又都做了周全的准备工作,搜寻了大量的资料,并分别有一个咨询网。说他们十年磨一剑不算为过。其中的艰辛和功夫,仅从译本的注释上便可见一斑。
  我略数计了一下,金本第一章有七十四个注释,实在已是蔚为壮观,但萧-文本更出其右,竟有一百三十三个之多!注太多不免累赘。有的地方金本未加注,如以“剃度”来译tonsure而不作注(萧-文本解释了天主教士的剃发传统),也基本可以传达原意。但很多时候注释能加深理解,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如萧-文本把salt bread译作“苦涩的面包”(68页,文中标明的页码分别为有关译文在各译本中的页码),并说明其中的典故(《神曲》中但丁的先祖对他说:“你将懂得别人家的面包是多么苦涩”)。考虑到这点,若如金本直译“咸面包”就会丢掉一些意味。也有时注释可以大大增进读者对小说的整体理解。如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斯蒂芬·迪达勒斯称临时来同住的英格兰人为“陌生人”。萧-文本的注告诉我们:“陌生人是爱尔兰人对英国人(侵略者与霸主)的称呼”通过详细的注释我们还可以了解到诸如“最漂亮的牛”和“贫穷的老妪”等不时碰到的词语其实都是爱尔兰的古称(人们不难品出此类称呼中的辛酸)。从中读者便能体会到,爱尔兰是小说中一个不断复现的母题,因祖国命运而生的愤懑则是斯蒂芬的“情结”之一,时时梦绕魂牵,处处触景生发。由此我想到,我国过去介绍乔伊斯作品,十分强调其中的“反叛”(如渲染《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斯蒂芬与家庭、教会、祖国爱尔兰乃至文学传统决裂),恐怕有失偏颇。这种立论或多或少地忽略了乔伊斯小说的讽刺意味以及叙述者与主人公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批判”也许只是“继承”的一个方面和其中必要的步骤。小说的叙述所表现出的斯蒂芬对爱尔兰生活的某些憎恶、拒斥的心态表达了批判的精神,而文辞本身,即斯蒂芬脑中那不断出现的与母亲/家庭、祖国和宗教纠缠在一起的种种意象、话语和隐喻则体现了人在语言上,在生理心理以至生活方式上不可避免的继承性。《尤利西斯》全书的结构建立在一个讲述“回归”(“寻父”与“归家”)的史诗故事上,这本身难道不是很耐人寻味的吗?我以前读这部小说时,未得详注指点,对这些的体会和感受远不如这一次。
  两个译本的注解不能吻合的时候也有。如斯蒂芬的室友穆利根的名字中的Buck,金本说是外号,故译“牡鹿”;萧-文本说是“教名”,因译“勃克”。又如the holy Roman Cat holic and appostolic church萧-文译“神圣罗马使徒公教会”(68-69页)并解释说是“指英国的基督教会,成立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金译说是“神圣罗马普世纯正教会”(30页),也就是天主教。两面的译者想必都有本可依,可见洋人也众说纷纭。我不是专家,不知各自的出处以及哪一方更权威,但我个人更倾向于金本的处理。
  智者千虑、所得不同。两个译本在一些具体处理上有时不一样,各有千秋。这里不妨就第一章随便举几个例子:
  (1)有一段文字讲述斯蒂芬缅想去世的母亲少年时的快乐,然后说:Phantasmal mirth, folded away:muskperfumed。 萧一文译作“幻影般的欢乐消失了,散发着麝香气味”(55页);金本为“幽灵的欢乐,收藏起来了,带着麝香味儿”(13页)。这里涉及的folded一语,就其本意常用于折叠收存衣被,联系下文提到的麝香气味和后边再次出现的folded away的用法,译“收藏”可能更适当些。(2)穆利根叫他的朋友们别谈阿奎那(十三世纪的意大利神学家兼诗人)之类的高深见解,至少要等他喝过几杯酒以后再谈。他说:“I’m not equal to Thomas aquinas…”金本译作“我现在可接受不了托马斯·阿奎那”(26页),似较萧-文本(译作“甘拜下风”,65页)更确切一些。(3)shade of Kinch the elder金本为“啃奇老爹的幽灵”(26页)而萧-文本为“老金赤的阴影”(66页),两相比较,似“幽灵”更好些;因为上文在谈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和他父亲的鬼魂,这话是开玩笑地将斯蒂芬(外号“Kinch”)比做被父辈的阴魂骚扰的哈姆莱特。
  也有不少地方萧-文本更胜一筹。(1)萧-文本64页上,穆利根对斯蒂芬的表现不满,说:我对他把你“大吹了一通”,可你却阴阳怪气的。此处原文是I blow him out about you。金本译作“我帮你把他打足了气”(24页),好像不太着边际。(2)The void awaits surely allthem that weave the sind(21页)一句,萧-文译为“一切织风者最终必落得一场空”,比金本(“织风的人,肯定都只能获得空气”)意思要明白些。(3)Redheaded Women buck like goats金译“红发的女人像山羊,会顶”(33页),而萧-文本是“红毛女人浪起来赛过山羊”(71页)。从上下文看,或从“goat”引申含义(goat有“色鬼”之意,不过通常指男人)说,此处“buck”译“浪”不仅意思更贴切,而且语气也生动得体。
  有时两译本都正确,但译文却相当不同:如,英文词fearful(jesuit)金本译成“(你这)怕人的(耶稣会修士)!”(1页)萧-文本作“敬畏天主的”(47页)。两种译法都不错,却又都无法传达原文的多义性。在这种时候,我们大概可以说是遇到了语言的“不可译性”。每种语言中都有许多词句是双关或多意的,想在另一种语言中为它们找到完全合适的对应几乎不可能。另一处提到耶稣会教士时用修饰词“jejune”,情况也类似——萧-文译“穷得响叮当”(48页),而金译“半生不熟”(4页)。当然,这里也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即“jejune jesuit”之类的组合在斯蒂芬们的语境里是有比较稳固的特定含义的,只是像我这样对此缺乏了解的人难以把握。此外,小说中有一处提到大学里的一园丁masked with Matthew Arnold’s face,萧-文本译为“有一张煞像马修·阿诺德的脸”,较金本(“脸上带着马修·阿诺德的面具”,9页)更自然顺畅。但此语也可能涉及另一个典故:即《圣经》“约翰福音”中耶稣死而复活后最先露面时曾被认做是“园丁”。如果考虑进这一点,金译也不无道理,只是在注释中就不但要说明阿诺德是何许人,还要点出《圣经》中的这一典故,以及此话中可能包含的某种讽刺意味。
  有时两译结合一下似可取长补短。如:斯蒂芬责备穆利根不该在他(斯蒂芬)母亲去世时不恭地说她“beastly dead”。此处萧-文本作“死得好惨哪”(53页),而金译为“挺了狗腿啦”(10页)。就穆利根的轻薄口吻而言,金译措词更恰当,虽然“狗”字有些过分;但后面beastly一词出现了好几次,金译为“猪狗一般的过程”(就)又显生硬,反不如萧-文本的那个“惨”字。也许综合两者,第一次译为“惨兮兮地挺了腿啦”,以后接用“惨”(或“悲惨”,或“惨兮兮”),更好一些。也有时两种译法似都不是最佳:如“dont’t you play the giddy ox with me!”金译是“你们别对我耍你们的牛疯!”(9页)而萧-文本为“你们别拿我当呆牛耍着玩!”(52页)碰到这种俗语,或许“牛”字不译出反而好些(如译作“你们别跟我耍赖撒疯”)?还有的时候原意实在不好琢磨。如斯蒂芬看到镜中自己的面孔,想:谁为我选了这副面孔?This dogsbody to rid of vermin. It asks me too.金译为“排除虫子的小狗子。它也在问我。”(7页)萧-文本是“像是一只央求人替它捉拿跳蚤的小狗。”(51页)两译颇有出入,而我思来想去,尚理不出个头绪。译事实在很难,一点巧也取不到。
  关于两译本可说之处还很多。它们都很流畅,有些优美的段落译得很有诗意。译者们在口语化方面也下了功夫(金本在利用北京方言上似更突出)。这些无法在一篇短文中一一详述。
  认真地读译本是有兴味的学习,特别是碰到了《尤利西斯》这样的书。得来一鳞半爪的感想,我愿以此就教于译界的前辈和有同好的朋友们。
  (《尤利西斯》,萧乾、文洁若译,译林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全三册,39.80元;
  《尤利西斯》,金隄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版,上册,12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