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民谣三题
栏目
听者有心
作者
李皖
期数
1995年04期
无论欧美还是港台,其原生音乐之初都有一个用天真之气酿就的“民谣时代”。美国的民谣时代发轫于三四十年代,六十年代达到其巅峰。
第一个伟大的民谣歌手是伍迪·格思里(Woody Guthrie),他抱一把吉它,三十年代在美国的街头四处流浪。他的歌曲唱出了大萧条时期亲身经历的各种苦难。民谣在他手里形成了几个在后来半个多世纪里一直都没能抹去的特征:木吉它、叙事风格、切身的抒情,和苏格兰、英格兰移民带到美洲的传统民歌的形式——在大洋的另一边,它们已世代相传了至少几个世纪。
格思里一生谱写改编了一千多首歌曲。待五十年代美国民谣之风劲吹时,它已不能称民谣时代,而自命为民谣复兴时代。
一直坚守着民谣路线的有最著名的民歌歌后琼·贝兹(Joan Baez)。琼·贝兹没靠任何商业促销手段便征服了六十年代的绝大部分年轻人,成为六十年代以爱与和平为主题的嬉皮文化和青年静坐运动风暴的中心。唯一的手段是她真挚的人道主义情怀。即使在唱一代人的战歌时琼·贝兹也没有忘掉她彬彬有礼的美感,没有忘掉那种质朴而纯真的嗓音。除了一把吉它,琼·贝兹的歌几乎没有任何伴奏。
稍迟,同样以音色纯美著称的鲍比·文顿(Bobby Vinton)一九六三年以《玫瑰红红》(Roses Are Red)一曲成名时,背景里已经加入了若隐若现的钢琴。这种风格成了他三十多年歌坛生涯的定格,包括为《教父》在内的多部电影所唱的主题曲延续了他的名声。鲍比·文顿钟爱一些雅致的小乐器,在他后期的歌声背景中总可以听到几把弦乐、一只黑管或几声淡淡的小号,乐器丰富的程度控制在决不改变人声在歌曲中的绝对主宰地位。今天我们来听文顿,最令我们心动的仍是他早期那些曲风简朴的曲子。我甚至怀疑《蓝丝绒》(Blue Velvet)里的曼妙和声我们今天已再也作不出来,如轻笼着主音的自然远景,后世的技艺更加精良的和谐与之相比总有一种匠气。而文顿最出名的一首歌《以吻封缄》(Sealed With A Kiss),并非他首唱却因他而流布甚广,一直传到九十年代的中国:这一个夏天学期就要结束了,朋友们都将随风四散,临行时答应好朋友——把每一天装进信封里,用一个吻封上它寄给你,我们九月再见吧。别离时浓浓的不是离愁,而是浪漫,《以吻封缄》唱出了令人心旌摇动的少年情怀。
此时民谣小组盛极一时。最出名的有编织者合唱团(TheWeavers)、四兄弟演唱组(Brother Four)、金斯顿三重唱(KinstonTrio)、四季演唱组(The 4 Seasons)和莱特曼三人组合(The Lettermen)。编织者是其中的先驱,他们直接禀承了格思里的精神,社会意识甚浓。四兄弟除了使用吉它,还加配了四弦的次中音吉它以及五弦的斑鸠琴,使合奏的音感大为增强,引领着蓝草音乐(B1uegrass)大步向前。听他们的音乐,似乎能闻到青草的淡淡香气。四季演唱组以《雪莉》一曲窜红,台湾民谣八十年代涌起时,翁孝良、陈复明、曹俊鸿组成的“新印象组合”仍不忘吟唱此曲;他们以美妙的假声合音独树一帜。莱特曼则创造了民谣时代最宽阔的和声。至于金斯顿,他们以高挂销量榜十五周冠军的专辑(At Large)成为五十年代末最火红的民谣组合;民歌打进流行歌坛并成了老大,这引发了民谣复兴的风潮。
六十年代中期摇滚乐兴起,它日益复杂的形式渐渐取代了朴素的民谣,民谣歌手大多向民谣摇滚演变。贝兹、文顿以及男女混唱的杰出组合“彼得、保罗和玛丽”(Peter, Paul&Mary)靠翻唱、重唱和再版苟延至今,简朴的吉它转向丰富多彩的吉它,其余皆烟消云散。一九七五年迪斯科盛行时久散的四季曾重新露面,用依然漂亮的假声,配以Disco的舞曲背景连连夺冠,却已沦为一文不值的假面流行乐了。
这以后的三十年里不知出了多少的民谣歌手,却只能以兼容多种乐风的复杂型民谣出现。民谣就像少年时期淡淡的酒,带着本真的冲动,虽然恬淡却自有清香,虽然简单却无法复制。每每回忆,它们依然会感动我们,幼稚而完美。
台湾的“民歌时代”始于一九七五年。当时,以余光中诗为歌,杨弦、胡德夫于台北中山堂举行演唱会,成为这个时代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民歌时代初期往往以富于盛名的诗人为谱曲对象:既有正当其时的名家郑愁予、余光中,也有新文学史上的巨匠徐志摩、胡适等,可谓风雅一时。一九七七年,民歌时代嬗变为“校园民歌时代”,是年台湾举办第一届金韵奖,怀抱吉它自弹自唱的学生和在餐厅逐唱的平民一时蔚然,台湾今天资深、多产的歌曲创作者,很多源出此时。
后来,这个台湾流行音乐发轫期的作品,被大陆人笼统称之为台湾校园歌曲,在八十年代传唱一时。随着李谷一、朱逢博、王洁实、谢莉斯等一批“艺术嗓子”的传播,大陆歌曲艺术格局迅速分化,从民族、西洋中蹦出一个怪物——通俗。
台湾校园民歌最令人惊异的是,当时流传甚广的相当一部分歌都显现出无忧无虑的特征,极喜欢状自然小景。而沉郁的悲调都埋在背后不被注意,后来才慢慢地发掘出来,但数量仍极少。当时大量的是像《蜗牛与黄鹏鸟》、《踏浪》、《让我们看云去》这样的嬉乐之作。如这首邱晨词曲的《小茉莉》,曲调和歌词都简单自得得像是小孩子的胡言乱语:“夕阳照着我的小茉莉,海风吹着她的发。我和她在海边奔跑,她说她要寻找小贝壳。”这个时期歌手和听众心目中的美学典范是清澈亮丽的嗓子,一派天真率性,既无内涵也没有感情上的深度。像个儿童,因为不做作,且有一种天才焕发的拙巧,而可爱,而美。
高产而流行的词曲作家也许当首推叶佳修。大陆人耳熟能详的《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踏着夕阳归去》都是他的作品。当我十年后听到齐豫的早期录音,深深感到是李泰祥而不是叶佳修真正留下了民歌时代最大一笔音乐财富。这个古典乐科班出身的才子把器乐小品和歌谣合为一体,器乐和人声互为主角,歌词有时简单的只有一句话,却更突显出了音乐的妙处。李泰祥的早期之作是他自己也无法超越的典范,如同唐人绝句宋人小令,清新短小、隽永深邃、韵味无穷。
后来,李泰祥兼跨古典乐和流行乐做两栖创作,作品日渐艰深。民歌时代的其余大家或趋于丰满或趋于精熟。罗大佑一九八○年从医学院毕业,跨进了民谣摇滚。李宗盛告别木吉它合唱团,在滚石公司长年操练,渐渐成为以乐风精致感性为特征的台湾流行乐的首席制作人。极为早熟的侯德健、擅写小人物形象的马兆骏,陆续创作出更有份量的作品,音乐表现力愈见深厚。而仅事歌唱的歌手却变得不再有份量。
进入九十年代,十余年前的民歌曾频频被流行乐坛所回眸。校园民歌时代的著名歌手杨峻荣,一九九○年五月携来厚厚一匝《年轻的老歌》。尽管新制的配乐珠玉滚落,却让我们不忍卒听。失去了少年英发的蓬勃朝气,《乡间小路》们变得要多糟糕有多糟糕。一九九四年,又听到孟庭苇的民歌精选——《纯真年代》,却不外是一串精美却没有内容的城市工艺品。对于台湾流行乐而言,纯真年代早就过去了。
成功的翻唱在我仅听到过两例:张清芳《留声》和罗大佑《闪亮的日子》。 他们得以跨越的是靠一种隔世的气息。罗创造的是黑白电影,张创造的是童话传说。在辽远的时间吹动之下,我们开始晃动起来。
一九九四年,“大地”的黄小茂搜集并出版了北京学院区一九八三至九三年的学生歌作,大陆校园民谣的创作和出版一时间风行起来。
校园民谣中最好的一些歌产生于一只脚踏进成人世界时对青春的回头一望。在那里,轻快的眼泪变成了沉重的眼泪。轻快的眼泪是少年的眼泪,少年不识愁滋味,却有那么多无由的感伤;当他能够最深地体会青春的珍贵和美好时,他的脚已经踏进了成人社会,世界突然开始加速度了。青春依然那么真真切切,却已一去不回。
高晓松正是这个时期的一个代表,他的《同桌的你》由此成了校园民谣中最优秀的作品。那一段十分幼稚的少年情怀,付出的却是一种最纯的真情。但这种最真情的东西,会被后来的生命多么轻轻地对待。“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将它丢在风里?”后来的成长就是这样无情地将真情渡过的少年送进了深深的历史,正如“我也会给她看相片,给她讲同桌的你”一样——我们都不是孩子了!懂得这种抛弃的合理和必然,懂得梦与生活的界限。但在情感的底层,它依然是一种多么值得牵挂和珍视的东西。正是这种进入生活时深情的回头一望,产生了《同桌的你》巨大的感染力。从本质上讲,高晓松的歌都是站在一个交界线上感到的青春、少年、校园时代的最终离去,它们与多少具有同样意味的金立《那天》、沈庆《没有想法》、郁冬《老屋》等构成了校园民谣中最厚实的一层,亦使《校园民谣Ⅰ》成为几张校园民谣作品中最出色的一张专辑。《校园民谣Ⅱ》中,高晓松的《冬季校园》、《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依然有那样一种内涵,但已不像《校园民谣Ⅰ》那么潜沉了。也许他们现在是在为唱片公司作命题作文,以便校园民谣系列能在一片看好的市场前景中一路地出下去。而高晓松本人也正是一个一只脚踏进成人社会的角色,他的观察是双向的,由此产生了非常漂亮的《上班族》,它是《同桌的你》的另一面。两个方向,一种思考,都是对某一种无奈放弃的深深叹息和悲悯,放弃的都与青春的某些珍贵之处相关,并都被投射在一个相同的背景上——成家与生活,这是交界线另一边的世界。
《校园民谣》的另一些歌,则不乏另一种深厚。这些歌大致包括《青春》、《寂寞是因为思念谁》、《故事里的树》、《昔日重来》等。它们较深刻地表现了青春自身的悸动,包括无边无际的梦想、不知来由的忧愁、单纯的浪漫、寂寞之年的感伤等等。相比较而言,有侵权之嫌的《校园歌谣》就显得清淡,少年之浅态可掬,是一颗太过清涩的果实。《歌谣》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为赵节的个人歌集,给她作配角的作者都显得过于蹩脚。赵节显然是个更本色的大学生,小小的浪漫、小小的伤怀,小女生兮兮的,音乐特别轻飘浅在,与之相伴却有着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清新,虽然在曲调上有时不知不觉就对台湾歌作了摘抄。《校园民谣》里的女作者金立有时也有这样的小女生气,她们所写的歌显然与象牙塔里大学生的生活更相关些,状态也类似;容易快乐也容易忧伤,音符中时时滚动的是轻快的眼泪。
出了一张个人专辑的贾南,也属于这种特具大学生气质的歌手。大学校园中的很多生活都被他捕捉住,并作出了身在其位、恰如其身份的思索,同时亦恰被此所局限。他由此写出了更多关于校园的东西。一个可爱的校园歌手,虽然有思索但总是囿于墙内,有寻求但总好象在真空里,想超越但总是显得徒劳可笑。
校园民谣的滋生展示了流行音乐作为一种表达生命的工具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由于它的个体性质和民间风味,使得校园民谣比时下诸多流行曲显露出更多的生命感和真实感。但从另一方面看,校园民谣的作者们都是一些被公司乐手们扶着才能跑起来的人。校园民谣不是一个流派,却不约而同地成了同一种东西(除了郁冬是游离态,音乐类型和作品关注都与这个群体较有反差),这是校园民谣们应唤起注意的共同危险。
民谣三题
江山如有待,历史总无私
《现代语言学研究》浅评
“鹅妈妈”三百年
“我才无用亦天生”
追摹本色 赋到沧桑
支高着种种
一位“山野妙龄女郎”的出世
《<文心雕龙>注释》
天堂只是狗的吠叫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