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自己的声音
栏目
阁楼人语
期数
1995年04期
做思想政治工作,其中包括搞舆论,做宣传,常常会碰到的一句话是:知识分子成堆。照过去习惯的看法,这里,那里,知识分子一成堆,问题一定复杂,事情一定邪门。于是,凡是成了“堆”的地方就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六十年代初文化部有“犁庭扫院”之举,之后则工人、解放军进驻,都是要解决这个“堆”的问题。
“堆”何以可怕?想来是担心“堆”进而成为“团”。其实,知识分子怎么能成得了“团”?表面上,一大“堆”知识分子聚集在一起,嘁嘁喳喳,三三两两,若有所议,似有所为;到了儿,还是各有主张,自行其是。马克思用“一袋马铃薯”来形容人们之不能成“团”,用来比喻知识分子,倒蛮合适。
到了阶级斗争不再为“纲”的今天,再来看这个“堆”的问题,似可另有新说。现在来看,知识分子之可贵,恰恰在于他们自己之不能成“团”。一个人有了知识,就要讲思想,讲个性,讲独立人格,讲一己创意……,即使五个、十个、一百个、一千个知识分子“堆”在那里,很难做到千人一面,而只能人言人殊,因此也不易做到令人可畏的“团”。
其实,过去做思想政治工作,也有好的传统,例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就是讲个性,谈特色,而不是要大家都去配“万能钥匙”。在中国谈文化,编杂志,发文章,似乎不可忘记这一点。
也正是从这里着眼,“文化阁楼”即使在文化发达的年代,也还有存在价值——如果不是更有存在价值的话。因为,任何一个文明、正常的时代,都应该让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各自发出自己的声音!
自己的声音
把生命摆进诗去
一篇《锦瑟》解人难
清华园里曾读书
说节制
《屠场》的出版
吾道孤
可以不同意,但要了解
汉语的自我次殖民地化
比革命更革命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