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西江月》序
作者
丁玲
期数
1980年09期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最可怕的是精神上的空虚。空虚表现为庸庸碌碌,醉生梦死,或者表现为貌似高超,放任不羁。空虚可以使人贪生怕死,也可以使人沉沦自弃。李黎的这本作品集,很大一部分揭露了这种没有灵魂,或者没有高尚灵魂的芸芸众生。她的作品,使人感到是我国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文学的继续。她的作品所表现的人物,好象还沉浸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土地上,还是那些封建余孽而又沾满了资本主义颓废享乐的可怜虫。从这里我们看见了台湾的人、台湾的生活,美国的人、美国的生活,使我们为隔海相望而生活情趣却无法比拟的异乡同胞们难过。什么时候能让他们也呼吸到真正新鲜健康的空气呢?人不能只有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要有理想,并且为崇高的理想去奋斗。人不能醉生梦死,而要有一个充实的、明确的愿为之鞠躬尽粹奋斗终身的目标。人只能在为人民、为人类而孜孜不倦的劳动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李黎生长在海外,她不被那些目迷五色的表面的繁荣所欺骗,她常常透过那些表面生活看到一些要求生存的、要求进步的、要求革新的普通正直人们的挣扎与斗争。她喜欢一些人,对他们流露出深挚的同情;她也讨厌另一些人,对他们痛加鞭挞。李黎还很年轻,就在漫长的文学道路上踏上了正道,阔步前进,这是可喜的。她的文笔细腻,擅长刻划人物心理,她能很自然地从生活中把各种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好象千百条小小溪水似的流淌出来,感人很深,使人对她的创作抱有更高的希望。
李黎去年游了一趟祖国,回美国后,一些新的见闻,给她新的感受。她扩大了眼界,听到、看到、接触到了一些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人。这些人,这些人物的胸怀,开拓了她的视野,振动了她青春的灵魂的翅膀。新的人物在她的笔底下活动了。《天凉好个秋》这篇作品在她的创作中呈现了异采。她写了那一对老朋友,走着两条不同道路的老朋友的生活:一个尽管受过文化大革命风暴的摧残,以致妻死子丧,自己满头白发,但仍然神采焕发,对世界满怀深情,抱负不凡,他还有无穷精力勇往直前;另一个生活在美国,当过教授,置了房产,有“美满”的家庭,穿着上等料子衣服,每个星期染一次发……这位朋友,却精神空虚,心情抑郁,挨着孤独寂寞的时光。他还希望什么呢?他只是想着:“要赶上最后一班回家的车。”这篇作品很值得现在仍痴心向往资本主义国家物质生活的那些读者们深思的。这也是使我感到欣慰的李黎的新的重大收获。我祝愿李黎同志(我想称她为同志是比较合宜的)继续努力,热情的投向人民生活中去,在生活的浪涛中打几个滚。多为人民说话,为新的世界,为人类新的生活呐喊。李黎将是大有成就的。
一九八○年六月二十二日北京
(《西江月》是美籍华裔女作家李黎所作短篇小说集,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西江月》序
现状的无奈
序《中篇小说论集》
殷海光的心路历程
从蚌龙想起
普遍伦理与跨文化对话
管理新潮
涅察也夫现象
激情的归途
谈六本《美国史话》选译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