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常识的谬误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许纪霖
期数
1995年06期
仿佛从读小学开始,我们就被历史课本形成了这样一些观念: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少数几个朝代之外,中国一直是一个统一的文明大国;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进步的,分裂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反动的……这些观念在背书和考试中为人们重复了千百遍,也就成了历史常识。连我这个拿过史学硕士学位的书生也对此深信不疑——直到有一天,葛剑雄博士赠我一册他的新著《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细细拜读之后,方才如梦初醒:原来常识也常常蕴含着谬误!
葛教授师从谭其骧先生在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疆域中驰骋了十几年,他以其严谨的理论逻辑和充分的史学依据向我们宣布了一个不啻为石破天惊,却又不得不令人接受的历史真实:历史上的中国,分裂的时间大大多于统一的年代。如果以历史上中国版图的最大疆域为范围,统一的时间不过只有八十一年(一七五九——一八四0年);如果把基本上恢复前代的疆域、维持中原地区的和平安定作为标准的话,统一的时间累积加起来也只有一千年,而其余时间都处于多个王朝、多种政权对峙的分裂之中。
难道以往的历史学家们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么?当然不是,问题在于对统一的理解有误。自孙中山开创中华民国以来,大家都承认“五族共和”,承认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在实际观照、解释历史时却多少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了汉族中心的窠臼,以为只有中原王朝或汉朝才是正统的,其余皆是“僭伪”,皆是“夷狄”。比如北宋时期一般都被认为是统一的年代,然而与北宋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存在的还有契丹(辽),北宋时期实际是宋、辽两个政权对峙,无疑是另一个南北朝,类似的情形还有许多,葛书都一一作了论证。
历史真实一旦被揭示,也不过那么简单,但为什么谬误偏偏会被奉为常识,流传了无数年呢?个中原因恐怕不在于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歧见,而是与传统的价值指向有关,也就是“统一比分裂好”的价值态度左右着人们的事实判断。这一价值态度固然不错,然而将之作为衡量尺度评判历史,显然有失公正,容易将丰富的历史内涵简单化。统一与分裂究竟孰优孰劣,只有置身于一定的历史条件,联系特定的评判对象,才能作出明智的回答。
众所周知,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还只是一个地理或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政治或国家的概念,在这样一块面积与整个欧洲相仿的国度里,一旦建立起一个庞大统一的官僚大帝国,在交通工具、信息传播尚不发达的情形下,往往会出现“高度统一下的实际分裂”的局面。中央朝廷的决策经过层层的传递下达到地方,早已是面目全非,即令准确无误,由于各地民情、地情殊异,也只能变通而行。如此这样,表面看起来似乎一切都是按照一个统一的制度在同步运转,实则却是各地有各地的运行规则,貌似统一的帝国早已悄悄地分崩离析,最后的倾覆不过是这种长期效应的累积而已。这类情形是好是坏,很难一概而论。我只是想到了一点:倘若没有太平天国革命之后清廷主权的衰弱,地方势力的崛起,作为中国工业化滥觞的洋务运动就失却了其历史前提;反过来说,正如亨廷顿在其名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所暗示的,如果中国在进入现代化门槛的时候,象日本那样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就有可能会对西方的挑战作出灵活的反应,不幸的是,权威的过于集中化使中国错过了成功应战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我们不止失去了一次。
中国人太天真了,因而往往被常识所蒙骗。而多少谬误正是躲在常识的背后被认作千古不变的真理!读完葛著之后,我不得不对自己说:我不再相信常识了,常识是不可靠的,最可靠的只有自己的理智。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葛剑雄著,三联书店一九九四年十月版,10.80元)
常识的谬误
拉赫玛尼诺夫的圣礼音乐
小诗大境界
《吉姆爷》的“从我做起”
马可尼不是马志尼
被简化的语言
无形之相
从拉丁西方到清代中国
多少春秋,总上心头
涤除利己主义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