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并不仅是性与爱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安佳
期数
1995年07期
印度《爱经》又译《乐欲经》、《欲经》。相传为印度筏蹉衍那家族的摩拉那迦所著(后以筏蹉衍那成名)。《爱经》全书共七篇、三十六章、六十四节、一千六百六十四句(梵文)。第一篇绪论共五章,在讨论了人生三大目的以后,借市民与他的帮闲,开始了性欲恋爱的介绍;第二篇共十章,专论拥抱接吻等各种取乐方式;第三篇求娶之术,以五章的篇幅论述了求爱的过程;第四篇共二章,从为妻之道谈到妻妾关系;第五篇用六章讨论对别人妻子的调情;第六篇共六章专论妓女;第七篇则论述春药,共有二章。
显然,《爱经》涉及了人类的性与爱。但是它绝不是单纯谈论性与爱。一般来说,在大众心目中,爱欲已经被界定为情欲或肉欲或肉体之爱。但在筏蹉衍那的《爱经》中,爱欲则用来涵盖男女关系甚至是家庭生活的全范围,举例言之,诸如教育、求婚、婚姻及夫妇关系再加上婚外恋。
如果仔细读完《爱经》,我们会发现它几乎就是纪元初印度社会的《清明上河图》。
我们所知道的印度,一般来讲,就是女性的童婚和男性的苦修以及社会的僵化。但《爱经》中所反映的印度纪元初的社会状况表明,印度在纪元初就有一个高度文明的城市社会。在社会的中上层男女中,教育十分流行,寡妇再嫁也无人非议,起码在中上层社会中,不存在童婚习俗。筏蹉衍那曾经说过,姑娘们在结婚前,应该学习《爱经》,如果那时盛行后来的童婚,学习《爱经》就不可能存在。当时的生活极有秩序,经济也很繁荣,也只有在这种社会中,《爱经》为城市市民描述的那种生活才有可能存在。
后来印度社会的僵化,在《爱经》里找不到丝毫痕迹。一群膜拜自己神祗的快乐的人们,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全心全意地享受着生活,这就是筏蹉衍那在《爱经》中给我们描述的印度社会的画面。这里没有一丝一毫理想主义的外观,因为,作者不是要给我们描述一个理想社会,而是要指导人们怎样在现存社会中度过有意义的一生。
根据《爱经》,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认定,典型的印度生活并不是出世的生活。
很久以来,很多人都有一种观点,认为典型的印度生活就是出世的生活,这种观念由于那些赞同印度生命观的哲学流派的认同而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认真地说,在印度各个阶层中,被普遍接受的生命四个阶段的理论认为,仅仅在前三个阶段都完成后,才有可能出世。也仅只在人的生命终期,他已完成了生命中的活动和正常的享乐,他才被允许避开这个世界。印度思想中总是强调生命的必然和利与欲的正当,这一点,不仅普通读物有所强调,被大多数印度人视为最权威书籍之一的《薄伽梵歌》也如此说:“无痛苦的瑜伽是适中的食物、是理智的休息、是不过份的积极工作,是适当地享受自己”。
我们甚至没有理由认为,印度教将苦行或质朴生活视为一种理由。当然,对于那些圣哲或虔诚的信徒们来说——如同在所有其他宗教中一样——苦行生活是值得赞颂的。但世俗之人的生活绝不是出世,这一切,从宗教圣典本身就能清楚。印度普遍崇拜的二大化身—罗摩和牧牛神黑天,都不过苦行生活。限制欲望的简朴生活的教义,只是宣称已接纳整个世界的那些人的说法,绝不是印度思想家认为普通常人也该做的事。
这就是印度《爱经》为我们揭开的印度生活。
(《爱经》,筏蹉衍那著,理查·伯顿英译,王振华等译,台湾风云时代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版)
并不仅是性与爱
白说了也要说
他从国际笔会归来
取道斯德哥尔摩
《管锥编》中的比较文学平行研究
香港是“文化沙漠”?
香港新出版的三种语文期刊
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
概念的贫困与贫困的批评
《中国文学家辞典》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