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摸这块石头过河
栏目
说《读书》
作者
吴根绍
期数
1995年08期
科学界有一种“多重世界”的假设。内容是说,宇宙不只一个,而是无限多个。有的跟我们所认识的宇宙多少相似;有的则完全不同。与之对立的一种看法是:自然“碰巧”就产生一个有利于生物的宇宙,那些导致生命出现的苛刻条件,表明宇宙被极端精确地支配着。只是人类无能力立即查证这种精密调节的原因,还不知道游戏规则。
上述两种猜测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证实或证伪,但它们又都是有趣的,因为它们表明了思考者的感觉和主观经验,尽管(按爱因斯坦的看法)宇宙绝不可能是这些感觉和主观经验的复合。
读汪丁丁《怀着乡愁,寻找家园》后(今年《读书》第四期),我想起了上面那两个猜测。崔之元提出的制度创新的“无限可能性”可归于“有无限多个宇宙”一类,而汪丁丁“我相信,工业化道路不会只有西方社会所走过的那一条,但是所有可能的工业化道路都无法绕过这两个基本条件”可与后面那个猜想的想法等观。对汪文的质疑不难找到:现代经济被自我限制在人类行动的单一方面,即获取稀有资源的合理行动或逻辑性行动,而事实上,影响人类事务的还有许多排除在经济学家研究范围之外的不合理行动和非逻辑性行动——还可引用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的这句名言: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每一个简短的陈述都是不确切的(我现在这一个可能是例外)——尽管如此,我还是倾向于汪文的思想:毕竟福特主义的生产方式给人类带来过富裕的生活。在我们开辟自己工业化道路的初级阶段,何不就摸着这块石头过河?
摸这块石头过河
比较与思考
一九八三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风波
面对严肃的时辰
道路、国家与商人
蒋希曾——一个不应被忘记的华裔作家
取道斯德哥尔摩
想起梅兰芳
重温福山
《泰晤士文摘》:什么是西方文明?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