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中国古籍装帧的优良传统
作者黄可
期数1979年02期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造纸和印刷术最早的国家,所以历代出版的各类古籍浩瀚如海,很为丰富。
  公元前一世纪,我国已有纸张出现。二世纪初,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扩大了纸张的生产,就为书籍的出版流传提供了条件。
  相传,唐时,白居易的诗已有印本,曾有人用白居易的诗印本来换取茗酒。九世纪初,长江下游以北地区和四川民间都刻印有《历书》。公元八六五年(唐咸通六年),日本入唐僧宗叡,携回日本杂书中有西川印本《唐韵》和《玉篇》各一部。解放后,在敦煌发现的印本《韵书》和乾符四年、中和二年两种《唐历》,就是我国迄今保存下来最早的古籍。


  公元一○四五年前后(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后,又加快了我国书籍的出版发行。尤其是公元十三世纪末(元大德初年)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架,并发展了套版印刷术,更加促进了我国的书籍出版发行。到了明代,又发明了彩色饾版印刷术,为印刷出版精美的彩色版书籍创造了条件,成为我国古籍出版的黄金时代。
  中国的古籍,在装帧设计上形式是多样、生动活泼的,洋溢有鲜明的中国民族气派,有着优良的传统。
  首先,装帧形式上,无论是用明线装订、注意格律美的线装书,或者是折叠式的折子装订,以及蝴蝶装、巾箱本(即袖珍本装订)、活页册页装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彩,朴素,稳重,落落大方,很有气派。多卷本的套头书,还常常备有硬面的函封。函封的设计制作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封套式的,有四面折叠合拢的,有盒子式的、箱子式的不等。制作函封所采用的材料,除厚纸版和木版外,作封皮用的有富丽的织锦绸缎,也有朴实的棉布,粗放的麻布,根据特定需要而配置,各有千秋。即使是同一本书,也有多种不同版本样式的装帧设计,例如清代优秀文学名著《红楼梦》,就有七种以上不同版本样式的装帧。
  第二,无论封面、扉页、版式编排等,较注意装饰性和虚实关系的恰当处理。封面设计,一般都力避繁琐,在单纯简炼中求变化美观。扉页设计,或用图案,或用花边,或用主题性的画,一般都注意烘托书的特定内容。尤其在版式编排上很讲究。版面的周围空间留得大,常常用带有装饰性的线条作边框,文字的行距也注意虚实关系,看上去大方、清新、愉悦,使人乐于阅读。


  第三,广泛运用插图,并注意插图的精美。无论是宗教经书,宋刻本《妙法莲华经》,明刻本《观音菩萨普门品经》;文艺书,元刻本《全相三国志平话》,明刻本《古杂剧》,清刻本《秘本西厢》;或者是农书,明刻本《农政全书》,清刻本《花镜》;工书,宋刻本《营造法式》;医书,明刻本《本草纲目》;散文游记,明刻本《镜湖游览志》;地方志,清刻本《西江志》等等,各类古籍,不胜枚举,都有丰富而精美的插图,为书籍的装点美化,增添形象化和生动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少古籍,除了图画之外,甚至是文字,还运用了彩色套版印刷,如明刻本《程氏墨苑》、《花史》、《孙子参同》、《卜竹斋笺谱》、《十竹斋画谱》,清刻本《芥子园画传》等,其彩色印刷上的处理,浓淡有致,富有层次,气韵生动,赏心悦目。


  第四,印书采用的纸张,是中国特有的宣纸、棉纸、桑皮纸、毛边纸等,这些用棉、木、稻草等植物原料制成的纸,柔软,粘性好,不易脆裂,再加上用不易褪色的中国特制的墨、矿物颜料石绿、石青、朱砂等色印刷,可以使书经久保存下来。
  当然,上述对中国古籍装帧印制上的优良传统,只是粗略的归纳。但仅就这四个方面,却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加以“推陈出新”的。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